川西环线07:川博·藏佛之光·汉代陶石艺术

标签:
樊敏碑拓片宴饮百戏图石棺画像石藏传佛教杂谈 |
分类: 展览艺术 |
四川是中国的第二大藏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藏传佛教文物十分丰富。这些文物全面反映了一千年多来佛教文化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西阙刻“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拓片,原阙在渠县。

清代
大威德金刚铜像
白度母铜像
清代
近代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成为藏族广泛信仰的宗教,并且通过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传入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门巴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

嘎巴拉碗(人头骨·铜)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成为藏族广泛信仰的宗教,并且通过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传入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门巴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

嘎巴拉碗(人头骨·铜)
两汉时期是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国家,经济发展、疆土扩张。汉代陶石艺术就是在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以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陶塑艺术为代表的汉代陶石艺术,是当时厚葬风俗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西汉中晚期财富的积聚,加上统治者尊崇儒术倡导孝廉,使得厚葬之风盛行,加之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为画像石、画像砖的大量
产生创造了条件。


李冰石像(复制品)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四川都江堰出土
东汉
东汉
新津出土
东汉
东汉
五人图画像石
东汉
孔子问礼·神农尝草图画像石
东汉
新津出土
东汉
东汉
郫县出土
樊敏碑拓片
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原碑立于四川雅安芦山县沫东
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此碑立于四川芦山,刘盛刻,息喿书。虽见于宋人著录,但碑一度佚失,清道光年间重出土。
杨振方在其《碑帖叙录》中评价此碑:“石质粗而锋芒多杀,无从定其笔法高下,而一种古穆之气
终不可磨灭。”故宫所藏《樊敏碑》清拓本,其中“大”字未损,有朱翼盦题签,并有“师曾眼福”等印7方。

西阙刻“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拓片,原阙在渠县。

东汉
东汉
辟邪石础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东汉
东汉
东汉
前一篇:川西环线06:川博·万佛寺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