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粤西七一:广东省博·永乐宫艺术展

标签:
道家衣裳三清殿正脊纯阳殿壁面养性养命百字碑元代吕祖像杂谈 |
分类: 展览艺术 |
作为“观妙入真”巡展的第四站,广东省博物馆本次侧重于“艺术”,梳理传承脉络。首先以永乐宫所在芮城地区的道教文化传统为切入点,回溯了全真教东祖庭身份的道教源流,并呈现了其建筑风格在继承宋、金传统基础上的大胆革新。此外,首次展出许多迁建资料,挖掘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迁建背后的攻坚克难故事。

前几年到芮城永乐宫,这些文物还不能照相,来这里还满足了我的愿望。


养性养命百字碑
吕祖像一组,元代。
吕洞宾着道袍芒履,戴纯阳巾,神态俊逸,雕琢精美。二道童分别捧签书、负剑,侍立左右。这三尊像原为永乐官旧址西北九峰山纯阳上官供像,传说九峰山是吕洞宾得道之处,1942年纯阳上官毁于战时兵火,这组遗存造像被移往永乐官,安放于纯阳殿中。

前几年到芮城永乐宫,这些文物还不能照相,来这里还满足了我的愿望。


吕洞宾着道袍芒履,戴纯阳巾,神态俊逸,雕琢精美。吕洞宾师事钟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民间称他为“孚佑帝君”“吕纯阳”“纯阳夫子”“恩主公”“仙公”“吕祖”等。吕洞宾也是“五文昌”之一,常与关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


吕洞宾生于唐德贞元十四年(798
年)四月十四日,祖居芮城县永乐镇,是唐末著名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祖父吕渭、父亲吕让,皆为唐朝名臣。吕洞宾一生遍游各地悬壶济世、教化度人,民间有关吕洞宾的故事流传极为广泛。


养性养命百字碑
此碑龟趺螭首,原为九峰山纯阳上宫遗物。碑文刻有吕洞宾修身养性之道,以五言诗形式组成二十句一百个字,故名“百字碑”。吕洞宾的理念与全真教相契合,皆主张摒弃俗世欲念,专注个人修行,不为纷乱外物所扰乱内心。


唐八棱形线刻人物纹石灯台


三清殿前檐当心间阑额




背面的细节







永乐宫重阳殿西鸱吻,元代

杜君秀道教造像碑
唐景云二年(711年)
此碑上为碑身,下有方座。碑首为碣形(半圆状),碑额线刻飞仙及牡丹纹饰。上部火焰形主龛内,浮雕一天尊二弟子像,天尊座下左右各一蹲獅,两侧小龛雕力士,中部开三龛,中龛雕熏炉,左右两龛刻手捧供品相向而跪的侍女。龛外两边线刻男女供养人。右侧两龛间有榜题文字“三洞道士杜君秀供养”。
砷身下部造像记共19行,每行13字。记录了杜君秀等人早登正道的祈求。结尾记“景云二年十月一日成”。即唐睿宗李旦在位时(711年)
这为断代提供了准确参照。

唐八棱形线刻人物纹石灯台
纯阳殿壁面局部一钟昌论道
元代,原壁画位于永乐官纯阳殿扇面墙北壁
壁画所绘为
華春水之胖,钟昌二人对坐于山石上。钟离权坦购難腹,足者芒鞋,长髯飘动,肤色赤紫,傾身向前,右手放在大石上支撑身体,左手置于腿上并伸出两指。吕洞宾儒生打扮,拱手稳坐,虔诚静听师尊教诲。全真教兴起后,追尊钟、吕为祖师,以强调自身传承有序的正统地位。

皇帝圣旨普度成牒(含封套)
蒙古汗廷贵由汗三年(1248年)
此文书由三张纸粘合
而成,另有完整封套一件,正面印有“皇帝圣旨普度戒牒封”字样,加盖“宣差仙孔八合识之印”朱红色印章,文书以公据开头,中部说明依皇帝圣旨举办普天大醮并开坛受戒,尾部列明给牒者应遵守的“十戒”戒文。这是在斋醮仪式后依圣旨授予道人的戒牒文书,是研究全真教仪式以及宗教与政治关系的重要资料。

三清殿前檐当心间阑额
三清殿藻井团龙
元代
元至正二年


看看细节



元 三清殿琉璃正脊脊身及东西鸱吻
永乐宫三清殿正脊脊身花束艳丽,釉面斑驳,釉色以黄、绿、蓝三彩为主,开创后世堆花脊筒之先河。正脊没有脊刹,两侧堆塑凸起菊花、双凤、升龙、荷花牡丹、二龙戏珠等图案。这组高达
2 米、重约 400 斤的鸱吻和全长 13 米左右的屋顶正脊,是本展“必看宝物”。

看看细节






背面的细节



元 雕塑残件
永乐宫现存塑像多不完整,但这些雕塑残件中,仍保存着破译其原初形象的蛛丝马迹。它们与壁画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明的道教宇宙世界。

道家衣裳
衣饰塑造上,塑像注重线面结合,衣纹线条绵长,垂坠流畅,衣褶翻卷自然,充满衣袂翻飞的动感。神仙或道者头戴的冠象征日、月、星三光之象的天,袍裙代表有五岳之形的地,从而使整套服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教宇宙世界。袍上则不仅绘山岳,并且使用沥粉贴金工艺装点云气、瑞鹤等图案元素。


永乐宫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闻名中外,是中国现存寺观壁画中规模最宏大、题材最丰富、画技最高超的典型代表。此次展览通过数字展示、3D
打印技术,向观众呈现永乐宫壁画的细节之美,将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