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粤西三五:雷州雷祖祠

标签:
陈文玉雷祖崇拜后梁石雕人像雷岗耸异雷州石狗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雷州雷祖祠不是祭祀雷神,而是因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而建,最初建于唐贞观十六年,来到景点,首先看到是高大的石牌坊。石牌坊四柱三门,每根石柱顶部都端坐着一只精美的狮子。中门雕刻着“雷祖祠”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
而后便是岭南古祠必有的风水塘,湖上建有三座石拱桥和祭祀台。

这样的水塘建筑,也真是大手笔,与云南建水孔庙有的一比。雷州石狗是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作为守护神,安放在人们出入的必经之处。



走了好一段,还没到雷祖祠。


这样的水塘建筑,也真是大手笔,与云南建水孔庙有的一比。雷州石狗是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作为守护神,安放在人们出入的必经之处。



走了好一段,还没到雷祖祠。

雷祖祠山门上的匾额,由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同志题写。两旁对联: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由清嘉庆进士周植撰联、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题写。

雷祠三殿


拜亭内构造


这是雷州当地的民间信仰。陈文玉在世时,得到百姓爱戴;逝世后,深受万众敬奉。雷州人感其恩德,尊为“雷祖",并立祠祭之,谓“雷祖祠"。

雷州地区群众对于雷祖的崇拜,已经渗入当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当地保留了雷祖祠等历史遗迹外,民间还流传着关于雷祖的各种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形式,如《九耳呈祥》、《霹雳开蛋》、《白日升天》、《智斗谈殿》、《庇平黎乱》、《严惩阉宦》、《托梦医太子》、《游村除疫》、《海上救难》、《致雨济民》等。

相传当年陈文玉平叛时曾获李广阴兵相助,故合祀于雷祖祠中。而“石阁神”的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是“伟绩千秋”四字,这尊应该是当地的神灵。

穿过山门,就到拜亭。两旁有对联:乌仑出蹟,永思厥蹟;白院呈祥,长发其祥。

拜亭中高悬着乾隆皇帝御书的"茂时育物”牌匾。

院内大树茂盛

拜亭的西面是钟楼,东面是鼓楼,亭旁有古朴的连理吉祥树。


拜亭前有后梁石雕人像4尊,是雷祖祠现存最古老的文物。有史书记载:“世传五代后梁开平四年,黎族首领孟喜等闹事,钦差都知司马陈襄率兵平黎大胜,置五石人跪于庙庭。”也就是说,原先应该是五石人,象征着当时雷州的五个少数民族僚、瑶、壮、黎、僮。

拜亭与雷祠三殿相连,雷祠三殿是雷祖祠的主体建筑,分为正殿和东、西侧殿。正殿供奉陈文玉,西侧殿供奉李太尉(汉代李广,居左),东侧殿供奉英山石神。

拜亭中高悬着乾隆皇帝御书的"茂时育物”牌匾。

院内大树茂盛

拜亭的西面是钟楼,东面是鼓楼,亭旁有古朴的连理吉祥树。


拜亭前有后梁石雕人像4尊,是雷祖祠现存最古老的文物。有史书记载:“世传五代后梁开平四年,黎族首领孟喜等闹事,钦差都知司马陈襄率兵平黎大胜,置五石人跪于庙庭。”也就是说,原先应该是五石人,象征着当时雷州的五个少数民族僚、瑶、壮、黎、僮。

拜亭与雷祠三殿相连,雷祠三殿是雷祖祠的主体建筑,分为正殿和东、西侧殿。正殿供奉陈文玉,西侧殿供奉李太尉(汉代李广,居左),东侧殿供奉英山石神。

雷祠三殿


拜亭内构造

正殿供奉“雷祖”陈文玉。陈文玉(570~638),广东雷州市人,少而明敏,长猎书传。
唐贞观五年(631年),为稳定边疆,启用土著陈文玉出任州刺史。任职之后,陈文玉施行德政,广筑城池,使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和睦相处。三年后,他以州内“擎雷山”、“擎雷水”和旧县名"雷川”为历史依据,奏准朝庭,将州名改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唐贞观八年(634年)而沿用至今。

这是雷州当地的民间信仰。陈文玉在世时,得到百姓爱戴;逝世后,深受万众敬奉。雷州人感其恩德,尊为“雷祖",并立祠祭之,谓“雷祖祠"。

雷祖崇拜是源自于雷州半岛群众对雷祖陈文玉的祭祀、信仰与崇拜的习俗。经过唐代至清代的多次国家褒封,从而实现了由民而官、由官而祖、由祖而神的历程。现雷祖崇拜主要集中于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市,其影响范围以雷州半岛为核心,及至海南岛、广西和越南北部等环北部湾地区。

雷州地区群众对于雷祖的崇拜,已经渗入当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当地保留了雷祖祠等历史遗迹外,民间还流传着关于雷祖的各种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形式,如《九耳呈祥》、《霹雳开蛋》、《白日升天》、《智斗谈殿》、《庇平黎乱》、《严惩阉宦》、《托梦医太子》、《游村除疫》、《海上救难》、《致雨济民》等。

相传当年陈文玉平叛时曾获李广阴兵相助,故合祀于雷祖祠中。而“石阁神”的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是“伟绩千秋”四字,这尊应该是当地的神灵。

后殿,也称太祖殿,殿内挂着“光被雷阳"的横匾。供奉陈文玉之父陈鉷的神像,

雷祖是雷州地区祖先神与自然神的结合体,其信仰融合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道家信仰等多种内容,反映出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融合。


雷祖是雷州地区祖先神与自然神的结合体,其信仰融合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道家信仰等多种内容,反映出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