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闽南二:漳州天一总局旧址·东美番仔楼

标签:
曾振源南洋风格角美镇郭有品侨批杂谈 |
分类: 八闽大地 |
走进福建省漳州角美镇流传村,可以看到一座时隔至今近百年的中西合璧式四合二层“南洋”风格楼房建筑,大门顶上一块“天一总局”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邮局,这座建筑既是侨乡历史的见证,也是考证我国邮政金融和华侨发展史的产物。

我们来的时候,这里正在整修,只能在外围观瞻,乘着工人开门我们顺进去参观。


我们来的时候,这里正在整修,只能在外围观瞻,乘着工人开门我们顺进去参观。

天一批馆比清朝邮局早16年开办、是专营东南亚信汇、票汇、电汇的民间银信局。天一批馆经营区域日渐增多,在菲律宾、马来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新加坡、缅甸和柬埔寨等8个国家先后设立24个分局,在中国的厦门、安海、香港、上海、漳州、浮宫、泉州、同安、港尾等地方先后设立9个分局。


“天一批馆”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经营时间早,更重要的是它完成了银信传送从走单帮(水客)的初级、原始形式,向专业化和企业化商业经营的转换,建立起一整套批银揽收、承转交接、委托分解以及资金头寸调拨的合理机制,确保批银运作的效率和跨国企业的诚信,为后来的侨批经营奠定了基本模式。


天一总局旧址的“苑南楼”始建于清宣统三年,后经购地扩建,于1921年又建成北楼和“陶园”(花园)。以北楼作为“天一总局”的办公业务经营大楼。“天一总局”整座大楼别具“南洋”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结构优雅大方、雕花刻栋、古色古香。北楼向西并列是三进式大厝,两旁紧栓双边雨屋、屋后紧连“宛南楼”,北楼与宛南楼之间有钢筋混凝土天桥连接。



“批”,是福建和广东的闽南、潮汕地区对家书乃至一般信件的通称。“侨批”也称为“番批”,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产生于近代东南亚华侨社会。当时,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广东、福建等省的公民移居东南亚各国日益增多,他们不时托人向家乡捎些信件和银票,由此促使了“银信合封”的侨批和经营这种民间金融邮政形式的侨批业的形成。

侨批作为一份见证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珍贵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华侨文化内涵。其可贵之处在于它充分表达了广大海外侨民极具传统人文意义的亲情;在于它所形成的水客、批局的可靠传递系统所表现出侨批经营者高度的诚信精神。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我国旅外侨胞约有1000万人,分布世界各地的50多个国家,其中以侨居南洋各地为最多。福建省旅居海外的华侨和祖籍为福建的外籍人约有800万人,占全国的1/3左右,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其中90%以上居住在东南亚,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为最多。
闽南籍的华侨约200万人,他们遵守祖先忠孝勤俭的遗训,积余均寄回故乡赡养父母、眷属。由于当时航运不便,国内邮局、银行尚未设立,飘洋过海的华侨识字不多,只得等待同伴或同乡中忠厚老实且识字能代写家书的人返乡探家时,托其携款并代写平安家书一并带回。这种替侨胞带银信回国的生意人就叫“水客”。水客在返南洋时,又常引领欲“过南洋”的乡亲前往,关照新客途中生活,代办入关手续,到达后又为新客介绍职业等,从中收取一定数额的佣金,因而做了两重生意。




郭有品创办天一批郊初期,自已在菲律宾收取侨信,所有侨批均由汇款华侨自定汇费,并将所汇的款额直接写到信封上。每批银信均由郭有品本人亲自收取押运回国,到家后便雇请族人作为固定信差投送,并不准信差苛求工资。


光绪二十七年郭有品不幸染疾病逝,17岁的长子郭用中接管了天一总局。郭用中子承父志,精心经营,几年来天一总局业务锐增,盈利甚丰,分局也逐年增设。天一批馆以“信誉第一、便民为上”成为闽南众多侨批局中的佼佼者。天一总局的办公楼址也几经迁建,建成现存规模的天一总局大楼。


1927年,军阀统治的福建战祸纷纭,民不聊生,天一总局在香港、吕宋分局严重亏损的状况下,于1928年1月18日宣布天一批馆停业,并将分局房产转卖以弥补亏空。天一批馆的停业,曾引起闽南金融界的短时间波动。


楼房外面的方形廊柱,柱与柱之间的半圆拱门,从东南亚购买运回的欧式彩色瓷砖、花瓶状的瓷制栏杆,都表现出鲜明的南洋风格。
曾振源,清道光二十年出生在角美镇东美村;清咸丰六年,下南洋打拼;清光绪二十三年,决心在家乡盖一座新洋楼;清光绪三十一年,病逝。

番仔楼最令人惊讶的是,100年前就配有自来水供水系统。当时后花园东边建有风力抽水机,自来水管道由此通向各个角落。


番仔楼最令人惊讶的是,100年前就配有自来水供水系统。当时后花园东边建有风力抽水机,自来水管道由此通向各个角落。

前一篇:春游闽南一:漳州龙海杨厝村
后一篇:春游闽南三:漳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