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顺昌三日之:元坑古镇

标签:
文昌桥秀水村张氏宗祠陈氏三大栋东郊村杂谈 |
分类: 八闽大地 |
元坑古镇位于顺昌县西南方向,古镇旧时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明代贡茶就出自这里,理学大师朱熹等人也曾在此游历授业,为古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堂内的对联说明,元坑秀水的吴姓,起源于唐代入闽。唐末乱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阀割据时期,福建成了中原百姓理想的世外桃源,因随王潮和王审知同赴闽中者数量众多,闽北移民牒谱墓志多言自光州固始来。


檐下,有“唐司马”“三让堂”的牌匾。三让堂,出自于《史记》吴姓先人为纪念始祖的贤德,以“三让”为堂号,以“平治世泽,至德家声”为堂联,“三让”作为宗祠的堂名。唐司马,是祖先在唐僖宗时期做过行军司马。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元坑文昌桥,该桥历史悠久,最早叫水尾桥是由东郊陈氏于明正德年间创建的,后又经过万历、崇祯年间两次重修,已建成为五十二橺廊屋结构的廊桥。明代后期的东郊陈氏,已有族人开始取得科举功名,或步入仕途,显露出人文兴起的端倪。陈氏第九世岁贡生陈焯为寄寓文风昌盛之意,将水尾桥命名曰文昌桥。

桥下的流水如同黄河。

古镇至今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如以陈氏三大栋、萧氏三大栋、蔡氏三大栋为代表的古民居建筑;以蔡氏宗祠、陈氏宗祠、吴氏宗祠等为代表的古代宗祠建筑;以登云桥、文昌桥、槎溪桥为代表的古代桥梁建筑等。

我们在朋友特地安排的导游带领下,来到古镇的东郊村,参观这里的陈氏三大栋,为清代富商陈昭煌始建。2009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的堂屋

木构雕梁画栋。



我们在朋友特地安排的导游带领下,来到古镇的东郊村,参观这里的陈氏三大栋,为清代富商陈昭煌始建。2009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的堂屋

木构雕梁画栋。


厅堂太师壁两侧甬门上设神龛,左“敬天”右“尊祖”
,其下槛、上楣、挂落等部位楼雕、浮雕、线雕花草鸟兽、人物典故等,并施以馏金,精致细腻。橱扇的格心通透简洁,绦环板则木雕三国故事等内容,富有层次感。

这么漂亮的木窗,可惜有点残缺。


这么漂亮的木窗,可惜有点残缺。

整个建筑群南筑空埕,东蓄池水,西、北两面沟渠环绕,形成内则廊院相接、外则聚敛成团,整体性极强的组群式建筑。
每个院落均以一字迭落的青砖匡斗墙围合,高耸坚固。正面一般以象鼻状牛腿或垂花柱承托出挑单坡木构门罩。内部以穿斗式构架承重,厅堂前廊广作卷棚轩,穿梁、双步梁扁作,呈月梁状,穿枋为弯曲上翘的象鼻状,用料硕大厚实,梁两端浮雕燮龙、飞凤、卷草等,线条粗犷却不失生动。




各落大院中轴对称,梢间之外的空间则随形而变。中厅与后厅之间的中轴线上广设过水亭,将天井一分为二,是闽北土库民居常见做法。

堂内的对联说明,元坑秀水的吴姓,起源于唐代入闽。唐末乱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阀割据时期,福建成了中原百姓理想的世外桃源,因随王潮和王审知同赴闽中者数量众多,闽北移民牒谱墓志多言自光州固始来。


檐下,有“唐司马”“三让堂”的牌匾。三让堂,出自于《史记》吴姓先人为纪念始祖的贤德,以“三让”为堂号,以“平治世泽,至德家声”为堂联,“三让”作为宗祠的堂名。唐司马,是祖先在唐僖宗时期做过行军司马。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元坑文昌桥,该桥历史悠久,最早叫水尾桥是由东郊陈氏于明正德年间创建的,后又经过万历、崇祯年间两次重修,已建成为五十二橺廊屋结构的廊桥。明代后期的东郊陈氏,已有族人开始取得科举功名,或步入仕途,显露出人文兴起的端倪。陈氏第九世岁贡生陈焯为寄寓文风昌盛之意,将水尾桥命名曰文昌桥。

桥下的流水如同黄河。

文昌桥因遭乾隆三十六年(1771)洪水冲毁和光绪九年(1883)火灾烧毁而又两度重建,且保持了廊桥的结构样式,桥中央的一间廊屋为两层的阁楼,里面置有神龛和神像,供人们祭拜,其主神即为文昌帝君。

民国二十年(1931),元坑士绅始在文昌桥西头创建文昌阁,为文昌帝君专祀之所。


民国二十年(1931),元坑士绅始在文昌桥西头创建文昌阁,为文昌帝君专祀之所。

清代前期正是元坑地区科举事业兴盛的历史时期,九村叶氏、东郊陈氏、福峰萧氏、秀水吴氏和张氏族等元坑各族,其时所出之功名,不仅举、贡、生、监不一而足,甚者不乏进士,如九村叶氏第十四世叶镇即为乾隆十三年进士。清代前期元坑乃至顺昌全县对于文昌帝君的崇拜信仰,应与这一时期文运昌隆的背景直接相关。

廊桥当心间建重檐歇山顶桥亭,内饰斗拱藻井,桥两头往中间数第9间各建一个单檐歇山顶桥亭,内饰四方彩绘藻井。桥当心间迎水面仍供奉文昌帝君、观世音菩萨、水神(大禹)神像。

廊桥当心间建重檐歇山顶桥亭,内饰斗拱藻井,桥两头往中间数第9间各建一个单檐歇山顶桥亭,内饰四方彩绘藻井。桥当心间迎水面仍供奉文昌帝君、观世音菩萨、水神(大禹)神像。
前一篇:国庆节顺昌三日之:宝山·下
后一篇:国庆节顺昌三日之:合掌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