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83·汝州煤山遗址·文庙·法行寺塔

标签:
新石器时代常平仓梁武帝国保单位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煤山遗址,位于汝州市煤山公园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夏时期的村落遗址,1970年发掘。因为距离我们所住的酒店很近,就顺路过来参观。煤山遗址由于古代人类长久居住,地层呈黑灰色,故有“煤山”之名。

煤山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栖息、种植、狩猎、制陶工艺、冶铜、生产工具等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为研究夏代的建立以及夏代的断代工程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依据。

现在这里成了市民公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草茂盛。


煤山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栖息、种植、狩猎、制陶工艺、冶铜、生产工具等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为研究夏代的建立以及夏代的断代工程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依据。

现在这里成了市民公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草茂盛。

煤山遗址呈丘状,高出周围约4米,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30米,面积约2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4~5米,地势北高南低。分布有烧陶区、居住区、生活区、墓葬区等。

从发掘中可看出,煤山遗址除煤山类型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外,耕土层下还保留有宋代、春秋、西周、殷商文化遗物。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个公园。




从发掘中可看出,煤山遗址除煤山类型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外,耕土层下还保留有宋代、春秋、西周、殷商文化遗物。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个公园。



汝州文庙,位于汝州市望嵩中路65号,本为元代忠襄王祠堂,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建为文庙(学宫),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南院部分不能参观,我们从文明坊入内。
院内建筑排列有序,中轴线明显,整体建筑以启圣宫、大成殿、文明坊、大成坊等古建筑为中轴线,东西廊房对称排列,共有明伦堂、大成坊、文明坊、大成殿、启圣宫、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廊房等明清建筑百余间,布局合理,保存完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党领导的中原军政大学由鲁山迁至汝州文庙。


民国以后这里一直作为学校使用,直到1980年代。大门挂着汝瓷博物馆,可是我们左等右等也没人来开展室。

明代嘉靖年间的“分巡道祈雨告文”碑


康熙年间“添造厫 常平仓 房碑记”。常平仓,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厫,同“廒”,围起的园仓、住所。

明代嘉靖年间的“分巡道祈雨告文”碑


康熙年间“添造厫 常平仓 房碑记”。常平仓,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厫,同“廒”,围起的园仓、住所。
殿内设金柱4根,明间脊檁上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字样。殿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
殿内设有一排楹柱,孔子塑像一尊,孟轲、曾参、颜回、孔仍塑像各一尊,端木赐、冉雍、宰予等12贤人塑像各一尊。

墙上,应该是新画的孔子故事。


法行寺塔位于市区东法行寺内,北面与丹阳观相望,是法行寺内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代,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周边都是居民区。

围着寺塔,建了个小公园,国保碑位于公园前。


墙上,应该是新画的孔子故事。


法行寺塔位于市区东法行寺内,北面与丹阳观相望,是法行寺内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代,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周边都是居民区。

围着寺塔,建了个小公园,国保碑位于公园前。

法行寺塔坐北朝南,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20.87米。塔基平面近正方形,塔身正南面辟一圆券门,顶端仍残留三层方形叠涩檐砖,为唐代砖塔特有的建筑风格。
该塔下面呈方柱体,上为9层八角形涩檐,每层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龛。



令人奇怪的是,该塔一层塔室内供奉的是三皇姑。当地信众传说,在上古时期,汝州水灾频仍,并有蛟龙作祟,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用铁链把蛟龙锁了起来,囚于一深井其中,井上边建一座宝塔镇压,使其永远不得出世。

前一篇:2023年初冬粤西自驾概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