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80·汝州风穴寺·上
标签:
少室山刘希夷汝州风石头路滑中佛殿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汝州风穴寺又名白云禅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又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寺”,是佛教天台宗、临济宗“双祖庭”。历史上曾与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2011年的10月底我们来到这里。


这是一座建于东汉的寺,历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重修与扩建。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藏经阁、七祖塔等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

实际上风穴寺之名得之于风穴山,因为风穴山是汝州乃至全国的名山,风穴山有两个风洞在周代之前在全国就很有名气。风穴山的名字就源于这两个风穴洞,这是风穴山与别的名山不同之处,后来的风穴寺自然要借风穴山的知名度来扬名。


殿内,弥勒佛和四大天王感觉都是金光闪闪。只有蓝色调的房梁透着古韵。

殿内,还有一座光绪三十二年的捐寺院田产碑。

天王殿旁,一排新建的碑林,其中有福禄寿三合一碑。

关公画像碑


原来唐朝诗人刘希夷的墓地就在风穴寺前。墓冢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唐诗人刘希夷之墓”,这块碑是汝州文人在清雍正七年(1729)所刻。刘希夷(约651-680),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


从唐朝到现在,历经一千多年,刘希夷墓地也是几经磨难,不仅没有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且在今天得以“夷园”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寺名由来,与风有关,颇具传奇。1800
多年前,东汉初平元年,寺院的地点并非定在现址,而是在别处,当要开工的时候,刮来一阵怪风,将建造寺庙所需要的物料木材等,刮到了现在存在的地方,是这阵怪风选择了此处,故名"风穴寺"。


路过“别有洞天”


这是一座建于东汉的寺,历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重修与扩建。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藏经阁、七祖塔等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

实际上风穴寺之名得之于风穴山,因为风穴山是汝州乃至全国的名山,风穴山有两个风洞在周代之前在全国就很有名气。风穴山的名字就源于这两个风穴洞,这是风穴山与别的名山不同之处,后来的风穴寺自然要借风穴山的知名度来扬名。

入了山门,来到天王殿。建于明弘治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建筑
,殿前一对经幢。
殿内,有光绪三十二年立的皇帝万岁碑。

殿内,弥勒佛和四大天王感觉都是金光闪闪。只有蓝色调的房梁透着古韵。

殿内,还有一座光绪三十二年的捐寺院田产碑。

天王殿旁,一排新建的碑林,其中有福禄寿三合一碑。

关公画像碑

进了山门开始,就看到风穴寺采用的是非中轴对称式的园林式布局,再进入就得走东墙的门楼,门联为“九龙朝风穴高瞻远瞩神州美,二凤伴莲台曲径通幽山水秀”,应该是现代人的作品。

中佛殿为典型的金代建筑,建于1.5米高的砖台上,飞檐挑角,似展翅欲飞。门匾为乾隆帝所题“千古香烟”。
前一篇:豫约金秋79·嵩县二程故里
后一篇:豫约金秋81·汝州风穴寺·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