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2023-12-29 06:56:50)
标签:

旅游

文化

天街

阙台

墩台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史料记载,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古代帝王。以后,该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外郭城正门,前后沿用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发掘显示,定鼎门城门建筑可分为5期至6期,最早建筑为隋代,最晚的为北宋末年,说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间,定鼎门一直在使用,城市基本格局如城市中轴线、城内路网结构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2014年6月22日,定鼎门遗址作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中遗址点之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壁画中的唐代城门。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定鼎门东西飞廊两侧的郭城南垣上分别骑有一个阙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城门阙中独一无二的“一”字阙,展现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礼制特征。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西阙台平面呈长方形,基槽东西残长16米,南北残宽11.9米,厚1.1米。阙台台基外壁残存草泥墙皮,外涂灰,饰以红色染料。阙台台体较飞廊台体南北均外凸2.8米。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飞廊位于主城楼与阙楼之间的城墙,是主城楼与阙楼之间的通道形如飞鸟的翅膀,故名“飞廊”。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唐代早期城墙东西长约33.3米,南北宽约4.5米。城基夯土直接打破生土,夯土呈深褐色,厚约1.1米;墙体残高1.3米,南侧清理出包墙砖底部夯土。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大厅,是定鼎门遗址门道、柱础石、城墙,近处是西墩台。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西墩台,墩台是定鼎门的基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4米,南北宽约21米。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西门道,西隔墙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东隔墙,东门道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墩台主要由含沙量较大的黄褐色土夯筑而成,墩台台体残高约1米,墩台基槽厚度约3米。居中的三个门道和两道隔墙将墩台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被称为“东墩台”和“西墩台”。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墩台的墙壁底部,残存有一些包砖,包括基槽砌砖、外皮砌砖和内墙砌砖三部分。砌砖方法和使用材料各不相同:基槽砌砖主要用平头整砖,外皮砌砖主要用斜面砖,墙砌砖多用平头残砖。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在展厅中央的核心区域是,可以俯瞰定鼎门遗址的三条门道和两道隔墙。三条门道东西向排列,被称为东门道、中门道、西门道;两道隔墙东西相对,被称为东隔墙和西隔墙。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三条门道均采用梁架结构,规模大小和形制基本相同,东西宽度约6米,南北进深约21米。在门道中部,置单重门扉,东西两排地袱石,还分布着土衬石、门砧石、立颊、撞石、车道石等构件。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在三条门道中间的通道上,可以划分三层路土,每层都有一个硬面。其中,上方两层路面均为踩踏黄土而成,下方一层路面铺残砖和河卵石。除此之外,在路面上,留下许多车辙痕迹,单辙宽度为0.1米,两辙间距约1.3米。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中间有圆孔的地栿石,栏杆的阑板或房屋的墙面底部与地面相交处的长板,额枋,中国古代建筑柱子之间联络和承重的水平构件。内柱间的成为内额,柱脚的称为地栿。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东阙台台体东西残长16米,南北残宽10.5米,残高1.45米。阙台台基外壁残存草泥墙皮,外涂灰,饰以红色染料。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涵道是古代用于连接城内外水系的通道。

唐代涵道穿外郭城南城墙而过,由青石砌成,呈南北走向,南北长3.1米 (与唐城墙等宽 ),东西宽2.3米。居中有分水石,将涵道一分为二,两股涵道底部石面上有16个菱形榫眼,用于安装铁栅栏,现仅残存一小截铁条。分水石由三方条石构成,呈梭形,南北总长3.1米,东西宽0.6米,残高0.25米。将涵道一从为二,每条涵道宽0.83米。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出了楼台,来到定鼎门后,一片绿地。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定鼎门附近坐落着两个里坊,分别为明教坊和宁人坊,里坊之间及坊内有坊间道路、坊内十字街、通津渠河道、排水渠等遗迹。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天街,又称端门街、天津街、定鼎门街,是隋唐洛阳城最主要的街道,南起定鼎门,直达端门(应天门),南北长约4200米,东西宽约140米。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宁人坊南坊墙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土墙中,是宁人坊南坊门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定鼎门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主要分为三大类: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和明器,以建筑构件的出土数量最多,具有见证隋唐时期中原农耕文明发展水平的丰富价值特征。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始于东汉,魏晋继之,历经北魏、隋,唐代达到鼎盛。隋炀帝认为洛邑,“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形势优越,于公元605年命杨素、宇文恺等营建东都,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设立大同,通远、丰都三市,“西域诸蕃,继相往来”。隋唐洛阳城成为人口近百万的国际大都市,留下许多珍贵历史遗存,成为亚欧多元文明与文化交流的特殊见证。
豫约金秋71·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