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54·修武汉献帝陵·武陟妙乐寺塔·新密伏羲山

标签:
旅游 |
分类: 鄂豫齐鲁 |
离开云台山,目标是登封,路过的几个景区及国保单位可不能错过。首先是修武的汉献帝陵。汉献帝禅陵,位于修武县七贤镇古汉村南,北依云台山,地处山前洪积平原,是汉献帝与曹皇后的合葬墓,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墓前,有清代乾隆时期立的石碑。
汉献帝刘协,汉灵帝第三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挟持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汉朝算是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相对历史亡国之君,刘协结局算是很好的了,曹操在世期间,虽然为了利益杀害了刘协的妻儿,却也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刘协,其中曹节成为了刘协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后。曹丕当政期间虽然夺取了刘协的江山,但并没有杀死刘协,只是将其封为山阳公,子孙世袭,并容许刘协将汉室宗庙搬至自己的封地兖州山阳郡。


相对历史亡国之君,刘协结局算是很好的了,曹操在世期间,虽然为了利益杀害了刘协的妻儿,却也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刘协,其中曹节成为了刘协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后。曹丕当政期间虽然夺取了刘协的江山,但并没有杀死刘协,只是将其封为山阳公,子孙世袭,并容许刘协将汉室宗庙搬至自己的封地兖州山阳郡。

第二个点是位于武陟的妙乐寺塔。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武陟县城西7.5公里处,始建于汉,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重修。
妙乐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因塔而建。塔前原有一座占地百余亩的寺院—妙乐寺,据史料记载,妙乐寺昌盛时,六院分列,形式甚阔,僧侣众多,香客商贾云集,香烟缭绕。历经自然灾害和战乱,寺院全毁,唯塔独存。


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

明崇祯二年如来佛像碑,融楷、篆、画为一体,堪称三绝。如来立佛画像,以阴阳线刻、减地刻交替的手法,寥寥几笔,人物神态饱满,平易祥和。书画由周万书所作,姜玲雕刻,当地有“周不写,姜不刻”的顺口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碑后镌刻的捐资名册,落款却为“泥水匠”,不禁为默默付出而鲜有留名的古代工匠鸣不平。

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8.4万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19处。

妙乐寺是因塔建寺。有学者考证,最早的妙乐寺塔应建于汉代。其早期的雏形是印度窣堵波风格,即半圆塚状的覆钵式塔,这也是佛塔传入中国之初的模样。




明崇祯二年如来佛像碑,融楷、篆、画为一体,堪称三绝。如来立佛画像,以阴阳线刻、减地刻交替的手法,寥寥几笔,人物神态饱满,平易祥和。书画由周万书所作,姜玲雕刻,当地有“周不写,姜不刻”的顺口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碑后镌刻的捐资名册,落款却为“泥水匠”,不禁为默默付出而鲜有留名的古代工匠鸣不平。

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8.4万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19处。

妙乐寺是因塔建寺。有学者考证,最早的妙乐寺塔应建于汉代。其早期的雏形是印度窣堵波风格,即半圆塚状的覆钵式塔,这也是佛塔传入中国之初的模样。



前一篇:豫约金秋53·焦作云台山·茱萸峰
后一篇:豫约金秋55·新密打虎亭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