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20·浚县古城(关圣庙·县衙)

标签:
云溪桥卫河土圆粮仓浚县文庙瑞凤楼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浚县古城墙历经六百余年仍稳固如初,可见当初建造之坚固,工艺之精细,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墙的修建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古城门保存最好的也就是这西门了。城门楼上有“长清”匾。

大门内,一个木牌坊,上有“义轰三极”匾。

在城墙上拍的关圣庙大殿,仿古很有格调。砖木结构,琉璃歇山屋顶。

因为是新的庙堂,我没有每个殿参观,只走个中轴线。大殿的木雕还是很精美。

大殿内,红脸关公,两旁是持印的关平和握刀的周仓。

关公前的香案,不知是仿古的,还是哪里掏来的。看过去有历史。

现在的浚县县署于2014年开始在原址重建,2016年竣工,基本上仿照了清代县署的布局及建筑风格。这是县署正堂。

正堂两旁,是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对应着皇帝下的六部。

前厅后宅,正常的衙门格局。


内堂主要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讨、处理政务所在。

与其他衙门旧址不同的是,浚县古县署内院,建有不少粮仓,看介绍才知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古城北街建造的14座土圆粮仓。现今只剩下4座,修复后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忆完好地保存下来。4座粮仓仓身为砖结构,圆柱形,仓顶攒尖灰瓦顶,下部面东北开仓门,上部设14个通风窗和1个仓门,仓内顶部为木梁架结构,梁架用木条和泥搭建。粮仓上连续四层的木梁架由数百根木头交织搭建,或横或纵或立,井然有序。
县署的东边,就是浚县文庙。这座文庙明洪武六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

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始于东汉末年开凿的白沟,隋炀帝时开通永济渠,北宋时更名为御河,明初改称卫河并沿用至今,至20世纪70年代初断航,通航近1800年。历史上,该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


一看这关圣庙的大门,就知道当地为了旅游而建的一座庙宇。大门对联:大运河清涛未逝忠义传唱千古,白马坡赤兔犹鸣英名声徹万年。《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对联中的白马,说的就是官渡之战中“白马解围”,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采用声东击西战法,遣张辽、关羽突袭白马,袭斩了袁绍大将颜良。

大门内,一个木牌坊,上有“义轰三极”匾。

在城墙上拍的关圣庙大殿,仿古很有格调。砖木结构,琉璃歇山屋顶。

因为是新的庙堂,我没有每个殿参观,只走个中轴线。大殿的木雕还是很精美。

大殿内,红脸关公,两旁是持印的关平和握刀的周仓。

关公前的香案,不知是仿古的,还是哪里掏来的。看过去有历史。

清代嘉庆浚县城池图
没来浚县的话,大多会把浚字读作“jùn”,因为它的标准读音是“xùn”,而在历史上浚县一直被写作濬县。来到县署大门前,就看到濬县县署的大牌匾。这也是近年在明清旧址上重建的一个景点。
据清代《浚县县志》记载,浚县县治原来位于城南的浮丘山上,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项如英将县治迁到浮邱山东北平坡,即现在的县城处,浚县县署也就是那时起开始兴建的。看过不少修复或重建的衙署,所以来这里没太多的新鲜感或历史感。这是仪门。

过仪门,大院中有“公生明”这么个不大的戒石牌坊。

明永乐年间、宣德初年相继对县署进行增饬,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县署,这也是浚县县署自明初兴建后第一次重修。此次重修后的县署内有厅事五间,后堂三间,后堂左边三间友竹轩,右边三间永丰库,三间幕厅,东西各十六间吏舍。除此之外,县署中还建有土地祠、贤令祠等建筑。


过仪门,大院中有“公生明”这么个不大的戒石牌坊。

明永乐年间、宣德初年相继对县署进行增饬,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县署,这也是浚县县署自明初兴建后第一次重修。此次重修后的县署内有厅事五间,后堂三间,后堂左边三间友竹轩,右边三间永丰库,三间幕厅,东西各十六间吏舍。除此之外,县署中还建有土地祠、贤令祠等建筑。

到了清代,县署在康熙、乾隆等朝又屡经增修,现在浚县县署内的众多碑刻记录了浚县县署以及古城的重修情况。抗战期间,浚县县署遭到破坏,到建国后逐渐被拆毁殆尽。

现在的浚县县署于2014年开始在原址重建,2016年竣工,基本上仿照了清代县署的布局及建筑风格。这是县署正堂。

正堂两旁,是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对应着皇帝下的六部。

前厅后宅,正常的衙门格局。

内宅门便进入以内堂为主体的区域,又叫“知县宅”。内堂面阔5间,为二层楼阁式建筑,规模仅次于大堂。上下两层皆为通楣花格门,古朴典雅,雅称“瑞凤楼”。

内堂主要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讨、处理政务所在。

与其他衙门旧址不同的是,浚县古县署内院,建有不少粮仓,看介绍才知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古城北街建造的14座土圆粮仓。现今只剩下4座,修复后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忆完好地保存下来。4座粮仓仓身为砖结构,圆柱形,仓顶攒尖灰瓦顶,下部面东北开仓门,上部设14个通风窗和1个仓门,仓内顶部为木梁架结构,梁架用木条和泥搭建。粮仓上连续四层的木梁架由数百根木头交织搭建,或横或纵或立,井然有序。
土圆粮仓是大运河浚县段的重要附属遗存。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浚县建造的第一批国建粮仓,建于1952年,当时共修建14座,容量约280万公斤,用于临时储粮,1956年废弃。粮仓是浚县3000多年粮仓史的延续。它形制独特,建筑形式具有苏式特征,反映了时代特征,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浚县作为农业大县粮食储存与粮仓建筑时代特征与演变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前一篇: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