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秦代水利工程天下第一陡铧嘴湘江故道四贤祠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离开桂林的第一站,是位于兴安县的灵渠。灵渠,与都江堰齐名的秦代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河之一。灵渠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沟通了漓江和湘江,使长江与珠江得以通航。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

小石塔应该用来发挥镇水功能。

南陡阁,1941年10月,李宗仁先生参观灵渠后,指令兴安县政府在南陡的北岸建一座观景阁,1942年建成后,由李宗仁先生命名为南陡阁,亲笔命名南陡阁和撰联一副"南北关山展,陡流云汉横"。


国保碑

再往前,就可以看到湘江故道和北渠了。

水中那作为中流砥柱的铧嘴,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的大小天平。“铧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

铧嘴附近,有龙王庙,看样子不太旧,没有进去参观。

秦堤指从南陡口到兴安城区上水门街口灵渠和湘江故道之间约2公里长的堤岸。民国时就定名为秦堤风景区。

秦堤内鲤鱼洲的状元桥,其桥长七八米,宽两米左右,单拱高约两米,这座古色古香的石桥建于清代,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桥栏两侧由八块汉白玉建造而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麒麟、狮子、福星、梅花鹿、荷花、鲤鱼跳龙门等一些吉祥图案,寓意人间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桥面上有三块石板雕刻着精美的云彩图案,寓意人们平步青云。

灵渠全长34公里,分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全长33.15公里,分四段,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利用的是天然河道,人工只开挖了5公里;北渠的长度虽然只有4公里,但它却是连通湘江和漓江的航道。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沿着南渠,我们来到天下第一陡。桥边一座小石塔。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里的陡门,号“天下第一陡”,河水从这里进入南渠,而通往漓江,通过沟通湘江与漓江将长江与珠江水系联在了一起。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沿着南渠,我们来到天下第一陡。桥边一座小石塔。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里的陡门,号“天下第一陡”,河水从这里进入南渠,而通往漓江,通过沟通湘江与漓江将长江与珠江水系联在了一起。

小石塔应该用来发挥镇水功能。

南陡阁,1941年10月,李宗仁先生参观灵渠后,指令兴安县政府在南陡的北岸建一座观景阁,1942年建成后,由李宗仁先生命名为南陡阁,亲笔命名南陡阁和撰联一副"南北关山展,陡流云汉横"。

这趴在水面的石坡就是小天平,与之成八字型的另一撇,就是大天平。

国保碑

再往前,就可以看到湘江故道和北渠了。

水中那作为中流砥柱的铧嘴,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的大小天平。“铧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

铧嘴附近,有龙王庙,看样子不太旧,没有进去参观。

秦堤指从南陡口到兴安城区上水门街口灵渠和湘江故道之间约2公里长的堤岸。民国时就定名为秦堤风景区。

秦堤内鲤鱼洲的状元桥,其桥长七八米,宽两米左右,单拱高约两米,这座古色古香的石桥建于清代,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桥栏两侧由八块汉白玉建造而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麒麟、狮子、福星、梅花鹿、荷花、鲤鱼跳龙门等一些吉祥图案,寓意人间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桥面上有三块石板雕刻着精美的云彩图案,寓意人们平步青云。

过桥亭子内郭沫若诗词《满江红-灵渠》石碑,曾经断过几截。

秦文化广场上,不少大妈大嫂在跳舞。

湘江故道。作为湖南最大的河流,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


秦文化广场上,不少大妈大嫂在跳舞。

湘江故道。作为湖南最大的河流,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广西巡抚陈元龙曾重建“四贤祠”。后又倾圮。现存二层古式建筑,为1982年重建,四贤祠便成了修渠有功人员的功德殿,祠中的碑刻,也成了一部灵渠修渠史。

其中有两块奇碑尤为人们重视,一是民国五年(1916年)兴安人为知县吕德慎玄的“浮加赋税,昌动累民”的劣政碑,因为它与祠内的四贤和其他碑刻形志强烈反差,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还有一块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贤祠新装水神碑,竟被一棵有700余龄的大杨树横吞进去三分之一,这“古树吞碑”亦为祠院奇景之一。



流水的倒影

秦堤碑亭



其中有两块奇碑尤为人们重视,一是民国五年(1916年)兴安人为知县吕德慎玄的“浮加赋税,昌动累民”的劣政碑,因为它与祠内的四贤和其他碑刻形志强烈反差,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还有一块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贤祠新装水神碑,竟被一棵有700余龄的大杨树横吞进去三分之一,这“古树吞碑”亦为祠院奇景之一。



流水的倒影

秦堤碑亭

飞来石,在四贤祠西约半里的灵渠北岸边,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约4米,周约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级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题咏石刻很多。

前一篇:环游八桂04·桂林李宗仁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