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2021-10-08 07:31:45)
标签:

陈海龙造像碑

郅阳造像碑

卫秦王造像碑

观音菩萨五尊像

释迦七尊像

杂谈

分类: 京津晋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经帝王显贵推崇,炽烈传播,隋唐达到极盛。与之相应,佛教艺术发展迅速,辉煌迭现。佛教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历时漫长。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经久不衰。

早期佛教雕塑艺术外来风格浓郁。北朝至唐,民族风格日益明显。唐以后又逐渐走向世俗化。演变的过程,形象地映射出异域的宗教与哲学,是如何被改造吸收,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的。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更多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分“北朝风貌”、“盛唐气度”、和“人间情怀”三个单元,以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金铜造像,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清秀的东魏释迦立像、华丽的北齐观音菩萨五尊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唐代菩萨立像,不但见证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更映射出古代造型艺术家的完美追求。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第一单元  北朝风貌



比丘僧纂造释迦多宝碑
东魏·武定二年
新绛县征集

碑首赑屃盘龙,正面盘龙中一佛立于覆莲座上,树叶形身光,正面中部开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其下为铭文;背面盘龙中二佛并做,同为树叶形身光,其下开龛,龛内一佛二菩萨,碑身两侧各有一尊坐佛,其下为线刻供养人形象。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陈海龙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
运城市征集

正、背面各雕造像龛三层。每层主龛两侧各有四小龛,小龛之间均刻有供养人姓名。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郅阳造像碑
北齐
新绛县征集

碑身正面是一个很大的火焰形佛龛,佛龛之上雕刻菩提树叶,龛内造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尊为交脚弥勒,头戴花冠,此时释迦摩尼尚未成佛,还是菩萨,坐于菩提树下,两侧为两弟子两胁侍,胁侍发型也是朴素的盘发;下面一组释迦已经成佛,头顶肉髻,褒衣博带,两侧两弟子两菩萨,菩萨已是花冠,下方还有狮子、香炉和供养人。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卫超王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
山西运城市解州镇征集

碑身正面开一大龛,上部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身后还有两尊胁侍菩萨和两位化生童子,胁侍菩萨螺旋形发髻,龛下部为两尊天王,天王旁侧各有一株莲花,从莲花和化生童子可知此龛表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卫秦王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
山西运城市解州镇征集

碑为方形,碑首已失,四面开龛,龛内多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龛上装饰飞天、龙等,下部雕刻华盖之下的供养人礼佛。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卫秦王造像碑,侧面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程哲碑
东魏天平元年
山西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

碑造型简洁,正面中心开一龛,龛内一尊坐佛,磨光肉髻,通肩大衣,内着僧袛支,衣摆繁缛下垂,佛周围线刻弟子、菩萨供养人等;碑背面刻满碑文,讲述的是程氏家族的历史渊源。程哲的孙子是唐代开国功臣程咬金。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立像
东魏
交城县王村征集

释迦褒衣博带,内着僧祇(qí)支,舟形背光。从面相及服装上看, 已是典型的汉族名士风范,具备 了北魏晚期到东魏时期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征。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白石雕菩萨立像
北齐·天宝四年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交脚弥勒菩萨像
北魏
大同市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立像 
北周 
山西省万荣县征集

随着脚步的深入,佛的外形从高鼻耸目,逐渐演变到了慈眉善目。这种外表上的变化,不但见证佛教艺术的发展,更映射出古代造型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郭妙姿造释迦坐像
东魏武定三年(545)
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释迦身微前倾,结跏趺坐于方座之上。大衣宽博,衣裙覆于座前。座下护法狮和博山炉供养。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形神皆备,表现了东魏造像的高水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菩萨立像 
北齐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村征集

颈戴珍珠相联,身披华丽的璎珞,映衬出菩萨的尊贵和神圣。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周亮智造释迦立像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
离山县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白石雕释迦立像
东魏
晋阳县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观音菩萨五尊像
北齐  
太原花塔村出土

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坐像
东魏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立像
北齐
太原市大井屿开化寺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立像 
西魏 
山西省万荣县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王黄罗等人造像碑
北魏
高平邢村征集

碑身正面上部遍布千佛,下部开一龛,龛形华丽,莲花柱头上龙形龛楣,之上六尊飞天,龛内一佛跏趺坐,斜披袈裟,衣质轻薄,两侧站立两位菩萨,将法器高举过头顶,她们手中拿的应该是拂,拂常见是道士、太监的标配,其实在比北魏更早的公元后印度造像中,药叉、仕女多有持拂的形象,北魏菩萨持拂应是西传而来,后来才发展出各种宝物;造像碑背面上部刻千佛,下部为造像题记。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七尊像 
北齐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主尊释迦佛坐于仰莲台座上,侧有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恭立,佛坛下部为二供养人跪立,中为莲花化生手托摩尼宝珠供养,两侧有二狮及天王,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背后也有彩绘佛像。该像雕法严谨,装饰华丽,气度不凡。 此龛除二天王头像遗失,整体稍有风化外,保存基本完整。造像上贴金、彩绘技艺精湛,至今仍依稀可见。赭红色的着色采用矿物质朱砂作为颜料,深埋地下千年而不褪色。这尊释迦说法像龛,雕刻精细,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而形态各异。主尊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其旁三级台阶自上而下依次是二弟子(年老者为“迦叶尊者”,年轻者为“阿难尊者”)、二菩萨、二梵王,所以又称其为释迦七尊像。释迦牟尼手执说法印,结跏趺坐(诸佛和菩萨在传布佛法时采用的一种坐式,左脚叠在右股之上,右脚交叉相叠在左股之上)于莲花台座之上,面容祥和,似正与世人说法传教。座下跪两个供养人(又称功德主,是出钱修窟、造像者的雕像,是当时社会真人的写照),其间为莲花化生手托的摩尼宝珠。其旁依次是二狮、二天王护法。背光上雕刻着精美的手执法物的“飞天”(佛教中的护法天神,肩披天衣,身佩璎珞,飘带长裙随风飞舞,气氛欢乐。常用于壁画的上空或背光上的装饰),其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飘逸,本身就如动听的旋律,令人心醉。各飞天正似“乐队”吟唱,烘托说法的庄严氛围。这尊释迦说法像龛以其悠久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法堪称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中国古代石刻造像中的瑰宝。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头像
北齐
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彩绘菩萨立像
北齐
五台山佛光寺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头像 
北齐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汉白玉质地,螺发高耸,脸庞轮廓圆润优雅,双目轻合,鼻梁劲挺,薄唇柔美,嘴角微微内敛,透露出浓郁的印度造像艺术风格,是北魏佛教造像之极品。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贴金彩绘释迦坐像
北齐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释迦佛结跏趺坐在仰覆莲座上,圆形头光,通体彩绘贴金。佛像形体丰满,身披双领下垂袈裟,双勾衣纹造型优美。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第二单元,盛唐气度

段文朗造观音立像
武周·长安四年
浮山县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解氏造弥勒坐像
万荣县征集

弥勒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后有镂空勾连蔓草纹背光,右手残,神情自然超逸,从气度看有盛唐风气,雕刻上精雕细镂,属上乘之作。背面上部阴刻牡丹纹,下部刻造像主及石匠“后稷胡宗德” ,为北宋宣和四年(公元 1122 年)补刻。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菩萨立像
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坐像
武周·长安三年
芮城县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白石雕金刚像
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李村十九人造弥勒像
唐天宝四年(745)
稷山县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
唐(618-907年)
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汉白玉质,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袒胸,肌肉线条匀称优美,身佩璎珞,下着裙,衣纹繁复略显厚实,双臂及头部缺失。座下矮柱连接狮子背上;狮子昂首阔步,壮健雄伟,张口作怒吼状,更衬托了菩萨的安详持重。狮旁狮奴,头及手臂已缺失。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隋人写经卷

在新版印刷术发明以前, 佛经的传布流通, 只有靠纸墨抄缮, 以抄写本的形式流传于寺院和民间。对于研究宗教、哲学、语言、文物等都具有 极高的史料价值。这里陈列有隋人写经卷和唐〃 永徽 三年(公元 652 年)唐人写经卷。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观音菩萨立像
隋开皇五年
稷山县征集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裴居俭造释迦坐像
唐·咸亨三年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弟子立像
沁县南涅水村出土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菩萨立像
沁县南涅水村出土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释迦立像
北齐
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菩萨坐像 
唐 
山西省祁县郜北村征集

菩萨半结跏趺坐。双臂已残,胸肌饱满,腰肢纤细,腹部柔滑,表现出生命的强健与活力。雕艺之精湛和细腻令人叹为观止,是唐代的典型作品。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菩萨立像
五台县佛光村古竹林寺出土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菩萨立像
五台县佛光村古竹林寺出土
秋游晋北之九九: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