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海龙造像碑郅阳造像碑卫秦王造像碑观音菩萨五尊像释迦七尊像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经帝王显贵推崇,炽烈传播,隋唐达到极盛。与之相应,佛教艺术发展迅速,辉煌迭现。佛教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历时漫长。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经久不衰。
早期佛教雕塑艺术外来风格浓郁。北朝至唐,民族风格日益明显。唐以后又逐渐走向世俗化。演变的过程,形象地映射出异域的宗教与哲学,是如何被改造吸收,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的。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更多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分“北朝风貌”、“盛唐气度”、和“人间情怀”三个单元,以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金铜造像,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清秀的东魏释迦立像、华丽的北齐观音菩萨五尊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唐代菩萨立像,不但见证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更映射出古代造型艺术家的完美追求。
东魏·武定二年
新绛县征集
碑首赑屃盘龙,正面盘龙中一佛立于覆莲座上,树叶形身光,正面中部开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其下为铭文;背面盘龙中二佛并做,同为树叶形身光,其下开龛,龛内一佛二菩萨,碑身两侧各有一尊坐佛,其下为线刻供养人形象。

陈海龙造像碑

陈海龙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
运城市征集
北齐
新绛县征集
碑身正面是一个很大的火焰形佛龛,佛龛之上雕刻菩提树叶,龛内造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尊为交脚弥勒,头戴花冠,此时释迦摩尼尚未成佛,还是菩萨,坐于菩提树下,两侧为两弟子两胁侍,胁侍发型也是朴素的盘发;下面一组释迦已经成佛,头顶肉髻,褒衣博带,两侧两弟子两菩萨,菩萨已是花冠,下方还有狮子、香炉和供养人。

卫超王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

卫超王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
山西运城市解州镇征集
碑身正面开一大龛,上部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身后还有两尊胁侍菩萨和两位化生童子,胁侍菩萨螺旋形发髻,龛下部为两尊天王,天王旁侧各有一株莲花,从莲花和化生童子可知此龛表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

卫秦王造像碑


卫秦王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
山西运城市解州镇征集
碑为方形,碑首已失,四面开龛,龛内多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龛上装饰飞天、龙等,下部雕刻华盖之下的供养人礼佛。

东魏天平元年
山西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
碑造型简洁,正面中心开一龛,龛内一尊坐佛,磨光肉髻,通肩大衣,内着僧袛支,衣摆繁缛下垂,佛周围线刻弟子、菩萨供养人等;碑背面刻满碑文,讲述的是程氏家族的历史渊源。程哲的孙子是唐代开国功臣程咬金。

释迦立像

释迦立像
东魏
交城县王村征集
释迦褒衣博带,内着僧祇(qí)支,舟形背光。从面相及服装上看, 已是典型的汉族名士风范,具备
了北魏晚期到东魏时期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征。
北魏
郭妙姿造释迦坐像
东魏武定三年(545)
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释迦身微前倾,结跏趺坐于方座之上。大衣宽博,衣裙覆于座前。座下护法狮和博山炉供养。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形神皆备,表现了东魏造像的高水准。
菩萨立像
北齐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村征集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
白石雕释迦立像
东魏
北齐
太原花塔村出土
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
北齐
释迦立像
西魏
山西省万荣县征集
王黄罗等人造像碑
北魏
高平邢村征集
碑身正面上部遍布千佛,下部开一龛,龛形华丽,莲花柱头上龙形龛楣,之上六尊飞天,龛内一佛跏趺坐,斜披袈裟,衣质轻薄,两侧站立两位菩萨,将法器高举过头顶,她们手中拿的应该是拂,拂常见是道士、太监的标配,其实在比北魏更早的公元后印度造像中,药叉、仕女多有持拂的形象,北魏菩萨持拂应是西传而来,后来才发展出各种宝物;造像碑背面上部刻千佛,下部为造像题记。

释迦七尊像
北齐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主尊释迦佛坐于仰莲台座上,侧有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恭立,佛坛下部为二供养人跪立,中为莲花化生手托摩尼宝珠供养,两侧有二狮及天王,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背后也有彩绘佛像。该像雕法严谨,装饰华丽,气度不凡。
此龛除二天王头像遗失,整体稍有风化外,保存基本完整。造像上贴金、彩绘技艺精湛,至今仍依稀可见。赭红色的着色采用矿物质朱砂作为颜料,深埋地下千年而不褪色。这尊释迦说法像龛,雕刻精细,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而形态各异。主尊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其旁三级台阶自上而下依次是二弟子(年老者为“迦叶尊者”,年轻者为“阿难尊者”)、二菩萨、二梵王,所以又称其为释迦七尊像。释迦牟尼手执说法印,结跏趺坐(诸佛和菩萨在传布佛法时采用的一种坐式,左脚叠在右股之上,右脚交叉相叠在左股之上)于莲花台座之上,面容祥和,似正与世人说法传教。座下跪两个供养人(又称功德主,是出钱修窟、造像者的雕像,是当时社会真人的写照),其间为莲花化生手托的摩尼宝珠。其旁依次是二狮、二天王护法。背光上雕刻着精美的手执法物的“飞天”(佛教中的护法天神,肩披天衣,身佩璎珞,飘带长裙随风飞舞,气氛欢乐。常用于壁画的上空或背光上的装饰),其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飘逸,本身就如动听的旋律,令人心醉。各飞天正似“乐队”吟唱,烘托说法的庄严氛围。这尊释迦说法像龛以其悠久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法堪称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中国古代石刻造像中的瑰宝。

释迦头像
北齐
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北齐
释迦头像
北齐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贴金彩绘释迦坐像
北齐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武周·长安四年
弥勒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后有镂空勾连蔓草纹背光,右手残,神情自然超逸,从气度看有盛唐风气,雕刻上精雕细镂,属上乘之作。背面上部阴刻牡丹纹,下部刻造像主及石匠“后稷胡宗德”
,为北宋宣和四年(公元 1122 年)补刻。
武周·长安三年
唐
唐天宝四年(745)
稷山县征集
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
唐(618-907年)
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汉白玉质,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袒胸,肌肉线条匀称优美,身佩璎珞,下着裙,衣纹繁复略显厚实,双臂及头部缺失。座下矮柱连接狮子背上;狮子昂首阔步,壮健雄伟,张口作怒吼状,更衬托了菩萨的安详持重。狮旁狮奴,头及手臂已缺失。

隋人写经卷

隋人写经卷
在新版印刷术发明以前, 佛经的传布流通, 只有靠纸墨抄缮,
以抄写本的形式流传于寺院和民间。对于研究宗教、哲学、语言、文物等都具有 极高的史料价值。这里陈列有隋人写经卷和唐〃 永徽 三年(公元
652 年)唐人写经卷。

观音菩萨立像
隋开皇五年

观音菩萨立像
隋开皇五年
弟子立像
唐
菩萨立像
唐
沁县南涅水村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