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城隍庙榆次县衙市楼榆次文庙凤鸣书院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从常家庄园回到晋中榆次市区,就去榆次老城游览。榆次老城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惜我们来的时候这里正在大兴土木。东大街的牌坊下,都是土堆。

榆次老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梁琮重新修葺城墙。到 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进行改造,拆除城墙,榆次老城也没例外,在这过程中榆次老城才逐渐消失了。


榆次的县衙坐北面南。据有关资料载榆次县衙在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县级衙署,始建于宋朝,整个县衙建筑群是传统王权与神权、封建礼制、古建艺术、乡土特色和官制变迁的实物标本。

县衙的寅宾馆

县衙内,还有思凤楼、牢神庙、县丞院、衙神庙、马王殿等建筑。



古城中市楼是很醒目的,位于南北大街的分界处。据说,北谦亨老店、瑞隆裕、德新成等众多老店,在当时都与常家、王家、孔家、宋家等晋商大户密切相关,市楼是清中后期榆次老城市场繁华,商业鼎盛,金融发达的标志性建筑。

市楼楼高近二十五米,纯体木结构,三层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每层均有外十内六共16根柱子支撑,楼分四面呈方形,每面结构制式绝无二致,唯一不同的就是每面檐间悬的匾额;市楼东面最高的匾额为:“天下第一楼”,其余三面分别为“烟霞天成”、“宜风自远”、“嘉其清芳”。

榆次老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梁琮重新修葺城墙。到 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进行改造,拆除城墙,榆次老城也没例外,在这过程中榆次老城才逐渐消失了。


广场东、西两侧是长长的游廊,县衙广场南面是雄伟的明代古戏楼——畅观楼,两侧各有一配楼余音亭、骋怀亭相衬。

广场也树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居中的地面还嵌有“榆州国遗址”铜牌,记述了榆次的悠久历史。与北面的县衙遥遥相对。

榆次县衙的牌坊立在临街处,牌坊由主牌坊和两配坊组成,中间主坊为四柱三间式,四根大石柱按放在一米多高的草白玉石须弥座上,柱身有云纹雕饰、柱前后抱柱石、石鼓、石狮浑如天成;配楼楼顶和主牌楼的通天柱形式不同,配楼楼顶各柱头之上,各都有一只向南张望的石狮蹲着。配楼的高度包括石狮在内,也只到主牌楼的横枋处。


广场也树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居中的地面还嵌有“榆州国遗址”铜牌,记述了榆次的悠久历史。与北面的县衙遥遥相对。

榆次县衙的牌坊立在临街处,牌坊由主牌坊和两配坊组成,中间主坊为四柱三间式,四根大石柱按放在一米多高的草白玉石须弥座上,柱身有云纹雕饰、柱前后抱柱石、石鼓、石狮浑如天成;配楼楼顶和主牌楼的通天柱形式不同,配楼楼顶各柱头之上,各都有一只向南张望的石狮蹲着。配楼的高度包括石狮在内,也只到主牌楼的横枋处。

榆次县衙正中悬挂衙门匾额:“榆次县衙”。衙门两边的楹联是:“居官当思尽其天,为政尤贵合乎民心”。


两边墙壁上是砖雕篆字长联,其右为“经纶疆守 为政戒贪 警于黎众
何妨署冷如冰 勿鹜声花忘职事 学焉得所近 固本忠孝发为文章左宜右有”,左为“衣被苍生 养廉唯俭 察其所安 但愿百姓若堵 还从宽大保和衷
爱其能勿劳
应以父兄止于子弟上君下民”,这些都是为官之箴言;门外间两侧山墙墙心上各镶嵌着一块石雕,雕刻的是威风凛凛的门神---“神荼”和“郁垒”。

榆次的县衙坐北面南。据有关资料载榆次县衙在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县级衙署,始建于宋朝,整个县衙建筑群是传统王权与神权、封建礼制、古建艺术、乡土特色和官制变迁的实物标本。

县衙的寅宾馆

县衙内,还有思凤楼、牢神庙、县丞院、衙神庙、马王殿等建筑。



古城中市楼是很醒目的,位于南北大街的分界处。据说,北谦亨老店、瑞隆裕、德新成等众多老店,在当时都与常家、王家、孔家、宋家等晋商大户密切相关,市楼是清中后期榆次老城市场繁华,商业鼎盛,金融发达的标志性建筑。

市楼楼高近二十五米,纯体木结构,三层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每层均有外十内六共16根柱子支撑,楼分四面呈方形,每面结构制式绝无二致,唯一不同的就是每面檐间悬的匾额;市楼东面最高的匾额为:“天下第一楼”,其余三面分别为“烟霞天成”、“宜风自远”、“嘉其清芳”。
市楼的底层是用十六根柱子立于高约一丈的台明之上,台明上除立柱之外,再无任何栏杆壁隔,形如亭子;台明被分成四个近两米宽的通道,分别通向东南西北四条街;每层正面四个、每面共十二个飞檐,再加上侧面的飞檐,显出极为繁复的装饰效果。


过了市楼,继续往西走,就是西大街。有些资料上把西大街,叫做龙王庙街。在龙王庙街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景点榆次文庙与凤鸣书院。榆次的文庙,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榆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了市楼,继续往西走,就是西大街。有些资料上把西大街,叫做龙王庙街。在龙王庙街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景点榆次文庙与凤鸣书院。榆次的文庙,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榆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县令龚父主建,历来为为榆次最高学府,一直到民国年间也屡有修茸,规模屡有扩大。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古建筑被拆除,仅剩大成门以前的一小部分古建筑,就连大成殿等建筑也被榆次二中曾经占用。据说,棂星门是榆次文庙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

文庙里面,去的时候还是工地。

文庙对面,还有一处钱业会馆。


文庙里面,去的时候还是工地。

文庙对面,还有一处钱业会馆。

老城在翻建,店铺也就先歇着。
西园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就是:“春秋多佳日,园林无俗情”。
这座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拆除旧庙,另在东大街现址建起正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一间。后经元、明、清9次续建,才告落成,为一处元、明、清建筑群体。

外面可见的钟鼓楼


外面可见的钟鼓楼

外观最高的是玄鉴楼,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年,玄鉴楼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名之为"玄鉴"有"深奥微妙"、"可以为鉴"之意。玄鉴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高25米。该楼造型精美,华丽俊秀,
屋顶装饰得色彩斑斓,绿色的琉璃瓦,都是最传统的中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