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万佛洞石窟清代藏经楼元代大殿国保单位三交镇枣圪挞村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临县义居寺位于三交镇枣圪挞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系临县现存庙宇建筑之首,是一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跟着导航来,首先看到新建的高大石牌坊。

一看寺庙,依山而建。感觉很新。

上面有石塔,有殿堂,很有规模。介绍说义居寺旧称“佛堂寺”,兴盛于宋代,几经修缮,义居寺建筑规模宏大,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建筑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义居寺,距离碛口古镇只有10公里,看这样子,像是新修的寺院。

一路上来,空荡荡的,没啥感觉。


全新建筑,没有历史沧桑感。

走了好一会,以为老寺庙在后面,一看靠近山体了,赶紧下撤,还在南面呢。

走了几百米到了大门,这才是义居寺。该寺坐西向东,介绍说山门是明代建筑,看过去还是很新。

再往前拍一张,把国保碑加入。


南面山门墙面上的“六和敬”壁画和“禅”字刻石。

北面山门墙面“般若光明”壁画和“寂”字刻石。

过了山门,是天王殿,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琉璃剪边。

殿内的梁架结构

左右是四大天王。

背后是韦陀。

修饰一新的大雄宝殿,元代遗构,现在一点都看不出来。感觉是修旧如新了,历史感修没了。



藏经楼,重修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硬山式灰瓦梁,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插廊式双步梁,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昴。下层为窑洞三孔。

藏经楼内


藏经楼二楼

万佛洞石窟为唐代遗存,石窟面积60平方米,是义居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古建筑石窟类。


一看寺庙,依山而建。感觉很新。

上面有石塔,有殿堂,很有规模。介绍说义居寺旧称“佛堂寺”,兴盛于宋代,几经修缮,义居寺建筑规模宏大,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建筑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义居寺,距离碛口古镇只有10公里,看这样子,像是新修的寺院。

一路上来,空荡荡的,没啥感觉。


全新建筑,没有历史沧桑感。

走了好一会,以为老寺庙在后面,一看靠近山体了,赶紧下撤,还在南面呢。

走了几百米到了大门,这才是义居寺。该寺坐西向东,介绍说山门是明代建筑,看过去还是很新。

再往前拍一张,把国保碑加入。


南面山门墙面上的“六和敬”壁画和“禅”字刻石。

北面山门墙面“般若光明”壁画和“寂”字刻石。

过了山门,是天王殿,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琉璃剪边。

殿内的梁架结构

左右是四大天王。

背后是韦陀。

修饰一新的大雄宝殿,元代遗构,现在一点都看不出来。感觉是修旧如新了,历史感修没了。



藏经楼,重修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硬山式灰瓦梁,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插廊式双步梁,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昴。下层为窑洞三孔。

藏经楼内


藏经楼二楼

万佛洞石窟为唐代遗存,石窟面积60平方米,是义居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古建筑石窟类。

佛洞依山开凿,因岩结构,洞高6米,阔5米,深12.4米,其中有宽0.7米,高6.6米,齐棱平面方柱两根,全部在崖壁的整石上凿成。洞门石雕圆柱两根,柱上镂雕张牙舞爪的蟠龙两条,昂首引颈,张吻鼓腮,吞云吐雾,势欲飞腾。门楼上有“万佛洞”三字。



侧面假门上的房檐、斗拱和莲花,残缺的壁画上不知道是否是天王。

洞窟形体顶呈方形,前面开门,顶部浮雕各种图案,满刻茂盛花草和飞禽走兽。中间立柱和两壁都是佛像。不过,这些佛像应该是近年新塑的。

只有顶上的这些石刻,才是古老的。



洞窟形体顶呈方形,前面开门,顶部浮雕各种图案,满刻茂盛花草和飞禽走兽。中间立柱和两壁都是佛像。不过,这些佛像应该是近年新塑的。

只有顶上的这些石刻,才是古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