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恩施行(19)利川·大水井景区·下

标签:
李氏祠堂讲礼堂过失桥李盖五小姐楼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庄园主楼在欧式建筑的大门上方写着“业绍龙门”四个大字,下面横框内写着“大夫第”三字。据说李氏家族的发家是靠盐业暴富。
从后往前看,次序颠倒了。门厅的“乡邦同寿”是在襄阳当官的李亮清父亲李绍鸿过五十大寿,乡邻亲戚们送的贺匾。
这个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写着“田氏瀛台”的匾额,经了解才知道以前在这里曾经拍过一个什么电视剧挂上去的,就没拿掉了。
看看位于一侧的小姐楼。
又是一处四水归一的天井
此楼阁高出其他屋面,便于通风和观景,建筑法式独特,未出阁的小姐正是站在此阁楼上来“偷偷”看前来提亲的人,可以说比现在明目张胆的相亲要“浪漫”许多。
这样轴转角的扶梯,很有艺术美。
岁月远去,小姐们的出路就是嫁人,生子。留下的空荡荡的楼层,听不见哪哒哒的脚步声。
和主楼间的构造,还是有鲜明的区别。
好像鸟笼一般的视角。
这才是闺房。
小姐楼的建筑格局为一柱六梁。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其窗楣,廊柱等具有西化之风格的同时又兼有土家民族的建筑特色,可以说是普通古建筑所难以比拟的“形象”与个性。
再回到主楼内的客厅。
中轴线,还是最重要的所在。
主楼的大门内,发现房子墙体很厚,大门不大,更多的是具备防护功能。
这一侧的底下,是马厩、猪圈等,长工房也在这一端。出门,可以通往李氏祠堂。
走百把米的田埂路,就来到李氏宗祠。祠堂周围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出门时遇到来访的游客,一问就是大水井在哪里?我先不关心,先关注这高大有好几处风火墙的祠堂。据说围墙上有一百多处的抢眼,在当时的乱世,这样的郊野,必须有强大的措施保护丰厚的家产。
祠堂前壁开大门三洞,俗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中间的为主,右山门内为讲礼堂,有谁犯了族规,就在这里接受惩罚。门厅有匾“海邦著绩”。
过了门厅,像是一条走道。靠右的这间屋子就是讲礼堂。其他是族长、执事住房。
门前有巨石铺就的“过失桥”,中心刻着太极风纹,四周雕有蝙蝠纹,桥上建廊,左右对称,两侧功不同如若从承恩门出去,则意味着“死刑”,将押至龙桥河悬崖摔死。判生则从“生门”放归。
高墙上的忍字,太醒目了。
宗祠修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整个宗祠的建筑风格与南方汉族的祖祠几乎没有差别,房屋60余间。
来到中轴线,这是祠堂最重要的所在。主体建筑依次排列为前殿、拜殿、祖宗殿。
这是拜殿。
到大门看看,两侧对联曾经刷上了毛主席语录。李氏最后一个族长李盖五,李盖五是六县的团总,还是奉节县的参议员,多次平息匪乱,颇有声誉。民国十五年,却栽了跟头,被土匪头子贺国祥率领匪众断了水源,不得不破费买族人的安全。
1931年他大动工力把水井夹在祠堂的墙内,这就是大水井名称的来历。暂时不说历史了,看看前殿层层叠叠的木构吧。
拜殿前
李氏宗祠是李家子孙们祭祖、理财、读书、讲礼、执行族规的地方。“拜殿”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双绝”。
一殿更比一殿高。
刚才看到屏风墙上分别墨书着斗大的“忍”、“耐”二字,就在这里,下面分别设置了“廉泉井”和“让水池”,喻示家族的清廉礼让,也让人想象出当年的气派和森严。
拜殿与祖宗殿之间的天井。前殿、祖宗殿分别与左右两厢联结,拜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就的院坝。
祖宗殿。神龛上曾经供李氏列祖列宗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形象,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终日不绝。如今好像没有修复到位。
这里的木雕,曾经的美轮美奂,也不少残缺了。
1949年以后的李盖五令人唏嘘。作为开明绅士的他,死于非命。
左侧轴线,是李家的仓库、银库、帐房。
厅堂内的猛虎下山图
太阳开始西下了,祠堂里已经不见他人。
看看位于祠堂东侧下的水井,还真是高墙陡坡。
看到的水井不大,却是救命的呀。
关于大水井李氏家族的兴衰,当地流传着多个版本的传说,它们像是诡秘的影子,令人难以捉摸。三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与兴亡更替,都是历史规律。历史的车轮辗过岁月的风尘,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