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非遗博物馆仡佬人家万寿宫天子台改土归流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石阡就在思南的南部,这一片来得少,所以就顺路参观。本来目标是这里的万寿宫,车停在万寿广场,看见的第一个目标却是这座非遗博物馆。
据了解,该馆完美再现了石阡保护完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展现了石阡非遗文化的精髓与无穷魅力,该馆也是迄今为止全省已建成的首家县级综合非遗博物馆。

夜郎故地石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木偶戏、说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敬雀节、茶灯戏、仡佬族丧葬习俗、侗族民俗“悄悄年”等;


夜郎故地石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木偶戏、说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敬雀节、茶灯戏、仡佬族丧葬习俗、侗族民俗“悄悄年”等;

仡佬毛龙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学者推断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阡万寿宫,就在边上,可惜不开放。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修。整个建筑依地就势而建,由西向东渐次升高,为二进封火山墙四合院式院落。

万寿宫巧妙地将牌坊,大门、山墙结为一体,以青砖仿木雕刻垒砌,既美丽实用,又节工省料,还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周围有灰塑、泥塑、砖雕神话故事,栩栩如生。

借用网络上的图片看看内部。西部为戏楼、大门、倒座及长廊。

东部分三路建筑,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南路的圣帝宫。


好在隔壁的禹王宫有开门。禹王宫又称湖广会馆,坐北面南,与万寿宫并列。明万历十五年(1588年),知府林大经始建,称“水府阁”。淸顺治十四(1657年)毁。康熙五十 五年(1716年),知府黄良佐重建。看介绍就知道都是官府建造。


石阡万寿宫,就在边上,可惜不开放。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修。整个建筑依地就势而建,由西向东渐次升高,为二进封火山墙四合院式院落。

万寿宫巧妙地将牌坊,大门、山墙结为一体,以青砖仿木雕刻垒砌,既美丽实用,又节工省料,还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周围有灰塑、泥塑、砖雕神话故事,栩栩如生。

借用网络上的图片看看内部。西部为戏楼、大门、倒座及长廊。

东部分三路建筑,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南路的圣帝宫。


好在隔壁的禹王宫有开门。禹王宫又称湖广会馆,坐北面南,与万寿宫并列。明万历十五年(1588年),知府林大经始建,称“水府阁”。淸顺治十四(1657年)毁。康熙五十 五年(1716年),知府黄良佐重建。看介绍就知道都是官府建造。

宫宇四面为砖砌高墙、顶部花砖镶
边,四角鳌屋高起。南墙正中辟牌楼式山门,额塑“禹王宮”三个大字。山门上的泥塑、对联还是最近修复。


宮内建筑分戏楼、 正殿、后殿三重,前后有二石院,院左右建有钟鼓楼。走入其中,发现整个修复工作还没最后完工。

刚刚重修的戏台,还没最后上漆。

正殿也添加了不少装饰构件。解放后,禹王宫改作粮食仓库,戏台被拆除改建。


后殿,小天井,



宮内建筑分戏楼、 正殿、后殿三重,前后有二石院,院左右建有钟鼓楼。走入其中,发现整个修复工作还没最后完工。

刚刚重修的戏台,还没最后上漆。

正殿也添加了不少装饰构件。解放后,禹王宫改作粮食仓库,戏台被拆除改建。


后殿,小天井,

禹王宫,外型已经恢复了,可能还要需要一些日子,增添它的精气神。
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在石阡设府同一年修建,故称“府文庙”。石阡设府,结束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改为流宫制度,“改土归流”意味着文明和进步,它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郡县宫吏上任的第一件事是建文庙,传播儒家思想。


石阡府文庙历经战火,多次重修,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府董醇重修后,庙制稳定,整个庙基坐东朝西,庙分三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进门就是泮池及状元桥,池前左右有门题有“礼门”、“义路”。
据介绍,原本有的棂星门、泮池毁于60年代,所藏古书2406
册均散失。现在看到的泮池是新修的。

大成门,前有月台。


看过去,屋顶、脊梁、立柱,好像是新装的。


大成门,前有月台。

府文庙保护最好的应该是大成门后的两庑、天子台、大成殿。解放后,中共石阡县委设此,大成殿改作会议大厅。地面石板应该是有历史的。

看过去,屋顶、脊梁、立柱,好像是新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