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2020-12-10 06:18:15)
标签:

独木龙船节

芦笙场

火把节

贵州傩戏

背扇

杂谈

分类: 云贵川藏
贵州省共分布有54种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全省总人口36.11%,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依次为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侗族(143万人)、彝族(83万人)(2010年)。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背扇,用于背小孩子的。这是苗家的。苗族彩挑“米”、“囍”花块背扇。

该背扇为方形,以十字挑花为基本技法,于背扇正面挑“米”、“囍”作为装饰图案,纹样考究,工艺精湛。制作者于背扇上端坠三条如意形鱼吊坠,其下坠带链响铃。该背扇选取 “米”、“囍”等对称的汉字作为纹样装饰图案,是苗族十字挑花装饰特点的集中体现。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贵阳苗族挑方块花背扇

贵阳花溪苗族挑花以十字挑为基本针法,富于装饰性,苗族妇女能把平常里常见的景物高度概括为美丽的装饰图案,数纱而绣,先挑出图案的外轮廓,再逐步添加内部花纹,最后填充细部。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贵州少数民族的用银习俗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各民族的婚丧嫁娶等风俗生活中都离不开银饰的装点。随着锻银工艺的不断进步,这些饱含着银匠智慧的银饰也经历了由简到繁、从朴实到华美的过程。由于银饰的大量需求,贵州的银匠业也极为兴旺发达。出现了以雷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等为代表的一批苗族银匠村,黎平水口乡的己流为代表的侗族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世代相袭的锻银技艺也逐渐开始外传。

凤冠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长命锁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各种服装配饰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大项圈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三排球宽手镯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银角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项圈                                                                         头饰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凤插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长命锁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地戏面具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贵州傩戏傩面具。
傩,是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图腾、祖先和鬼神崇拜的产物,是我国一种世代相传的古老文化现象。它起源于上古时期,嬗变演绎,延绵不息,迄今仍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傩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纷繁多样的请神驱鬼活动为表象,目的是驱鬼逐疫、祈福禳灾。如今,傩的功能已经从娱神转为娱人,衍生出戏曲、舞蹈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在贵州,各种节日因季节、时序、物候的更替而交汇上演。从东到西,从南往北,形式各异的民族节日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芦笙场上,苗族少女银妆绣服,环佩玎珰;鼓楼坪里,一色青衣的侗家姑娘为客人们端上甘甜的美酒;赛马场上,水族汉子跃马扬鞭;火把节里,彝家人高举驱魔祛邪之火……不同民族的不同节日,增强了民族内部凝聚力,延续了各民族的传统风尚。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苗族龙船节是黔东南台江县、施秉县等苗族人民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五月二十四,人们聚集在清水江沿岸,举行为期三天的独木龙船节(苗语叫“咔翁”)。龙船节以其盛大的仪式以示求雨,比赛场面十分激烈,使民振奋,催人向上,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保团结的体育活动。“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绵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正是举行龙船节的真实意义。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苗族龙船把龙头雕塑成蛇嘴、牛鼻、牛角、马鬃、蛇颈的独特型制,形象逼真,光彩夺目。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所藏龙船由长22.6米的母船、16米的子船、2.6米的龙头组合而成。它们分别由整根既高又直的无枝节的杉树或泡桐树挖槽并精心雕琢。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2020贵州避暑(三〇)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