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五月浙江(四六)丽水·古堰画乡·通济流霞

标签:
文昌阁竹林幽境懋德勤学南山映秀通济堰杂谈 |
分类: 浙江安徽 |


无果后,绕回一条栈道。

改造后的花园,黄花片片。

看到大树下的文昌阁,就到堰头村了。

村口的水渠,原先应该是生活用水的来源。

说话间,水渠中喷出雾气,一下有了仙境的感觉。这里有座千年石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被称为石函。该桥下方有两个桥墩,将渠道隔成三段,故而也称“三洞桥”。这个桥有三层,是桥上桥的结构,第一层是渠水,第二层是从上流下来的山坑水,第三层是供行人通行用的。

堰头村因位于千年古堰通济堰的堰首而得名。因通济堰的建造,先民们因地制宜在此建村立业,渔耕劳作。古堰、古道、古井、古甬、古民居、古樟形成了堰头村特有的古村落格局和风貌。这株古樟树,就是标志。

这座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结构是二层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构建筑,二十根柱子四方鼎力,外观八角形,顶部元宝状,是奉祀文昌帝君而立的祖庙。堰头村在明清时期,文风昌盛,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获准建文昌阁。

村口水渠,可以通往村外的松荫溪。

竹林幽境,沿着主干渠保存着10棵千年以上的古樟树,成了名符其实的古樟群落。

古树参天。


堰头村是叶氏家族的聚居地,这里原来是叶家的宗祠,名为“追远堂”,当时规模很大,上世纪那特殊的年代被毁,只剩下祠堂门前这座节孝牌坊。

千年古树,已经空心了。这株称为舍利树。


二月原乡,是一处民宿,原本这里叫懋德勤学,该建筑建于清道光23年。


千年古树,已经空心了。这株称为舍利树。


二月原乡,是一处民宿,原本这里叫懋德勤学,该建筑建于清道光23年。

木雕也精细。
村里共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20多处,多数为清中晚期所建。这些古建筑形式相同,风格统一,多为三合、四合式两层楼天井院落,门框外建砖雕门楼。

南山映秀就是一处四合天井院民居,也是村中唯一幢四周墙体均用砖砌的建筑。

大院的屋面双披,四周的檐水都往里面流,这叫“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天井有水池,还有花草小船,很有情趣。


中厅很有文化气息


南山映秀就是一处四合天井院民居,也是村中唯一幢四周墙体均用砖砌的建筑。

大院的屋面双披,四周的檐水都往里面流,这叫“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天井有水池,还有花草小船,很有情趣。


中厅很有文化气息

在古宅中我们看到了古堰画乡酒的线下O2O体验馆,它采用古法酿酒,除了世代流传的贡酒“金盆露”,还有同为古法酿造的低度花酒和果酒。


村里还有三星拱照等古建筑。


来到松荫溪,这是瓯江支流,它源自遂昌,因流经松阳县治南而得名。

这就是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灌溉着丽水粮仓碧湖平原。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

古堰上游,水面宽大。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堰坝,堰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独特的篱枝渠灌溉体系,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布碧湖平原6万亩的良田,使碧湖平原可以旱涝保收。这是分水口。

《通济堰志》载:堰筑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由詹、南司马合力始建。采用条木构筑长约27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大坝建成后,詹、南司马带领民工开筑进水总闸,主渠道自大坝起,纵贯新合、碧湖、石牛,最后形成了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灌溉碧湖平原农田2万多亩。



村里还有三星拱照等古建筑。


来到松荫溪,这是瓯江支流,它源自遂昌,因流经松阳县治南而得名。

这就是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灌溉着丽水粮仓碧湖平原。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

古堰上游,水面宽大。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堰坝,堰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独特的篱枝渠灌溉体系,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布碧湖平原6万亩的良田,使碧湖平原可以旱涝保收。这是分水口。

《通济堰志》载:堰筑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由詹、南司马合力始建。采用条木构筑长约27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大坝建成后,詹、南司马带领民工开筑进水总闸,主渠道自大坝起,纵贯新合、碧湖、石牛,最后形成了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灌溉碧湖平原农田2万多亩。

2001年,通济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丽水通济堰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里也就成了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