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岁末的武昌(三)长春观
标签:
文化“天文图”碑道藏阁侯永德吕祖殿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顺着蛇山东行,武昌唯一的道教场所长春观就在眼前了,人称“江南一大福地”。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该观始建于元代,为丘处机门徒所建。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有这样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门已经为此点题。

此处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门票十元。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块风水宝地:“城东黄鹄山,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灵宫殿为长春观山门,坐北朝南,红墙黛瓦,额嵌砖雕,牌楼式殿面,洞开三门。

进门,中轴线首先是太清殿。重檐歇山,宝瓶压脊,翘角舒翼,雕梁彩绘。殿内正中供奉道祖太上老君。

岁末黄昏,香客还是不少。


长春观,形成一个分为左、中右三路依山势而上、层层递进的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布局得体。


历史上的长春观几经磨难。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这里成为前线指挥所。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墙上有修复碑记。

中路后面为古神坛、古先农坛,两坛之间为“地步天机”和“会仙桥”。

对面的吕祖殿,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对原在黄鹤楼旧址的吕祖阁拆迁,将吕祖阁的神像等迁入。

层层升高,三皇殿为本观最高处,殿内供奉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神农,轩辕。

“方丈”前的珊瑚朴树,据说有一百多岁。


蛇山逶迤。

介绍说这里不仅是一座道教修身养性、礼神朝真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处风景清幽、建筑典雅的游览胜地。走到后面,果然如是。

方丈塔。

西面的道藏阁,为本观的第二绝。长春观监院侯永德(公元1887-1943),字静恬,河南汝州人,主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这座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

道藏阁始建于民国22年,与观内其他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

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其工艺现已失传。



本观的第三绝,则是位于道藏阁前的乾隆亲书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

此处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门票十元。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块风水宝地:“城东黄鹄山,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灵宫殿为长春观山门,坐北朝南,红墙黛瓦,额嵌砖雕,牌楼式殿面,洞开三门。

进门,中轴线首先是太清殿。重檐歇山,宝瓶压脊,翘角舒翼,雕梁彩绘。殿内正中供奉道祖太上老君。

岁末黄昏,香客还是不少。

财神殿殿内正中供奉文武五路财神,两侧供奉福神、禄神、寿神、喜神。左路建筑除了财神殿,还有道藏阁、客堂、长春堂、吕祖殿、方丈堂等。

长春观,形成一个分为左、中右三路依山势而上、层层递进的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布局得体。

右路建筑有斋堂、元辰殿、祖师殿等。

历史上的长春观几经磨难。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这里成为前线指挥所。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墙上有修复碑记。

中路后面为古神坛、古先农坛,两坛之间为“地步天机”和“会仙桥”。

对面的吕祖殿,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对原在黄鹤楼旧址的吕祖阁拆迁,将吕祖阁的神像等迁入。

层层升高,三皇殿为本观最高处,殿内供奉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神农,轩辕。

“方丈”前的珊瑚朴树,据说有一百多岁。


蛇山逶迤。

介绍说这里不仅是一座道教修身养性、礼神朝真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处风景清幽、建筑典雅的游览胜地。走到后面,果然如是。

方丈塔。

西面的道藏阁,为本观的第二绝。长春观监院侯永德(公元1887-1943),字静恬,河南汝州人,主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这座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

侯监院为长春观贡献良多,所以这里有纪念他的侯爷亭,因为他热衷公益,更有“利济道人”的称号。
道藏阁始建于民国22年,与观内其他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

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其工艺现已失传。



本观的第三绝,则是位于道藏阁前的乾隆亲书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