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一一二):阳城·皇城相府·下

标签:
世德院陈廷敬河山楼康熙字典堞楼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这座精巧别致的院落叫“世德居”,俗称“世德院”,由陈廷敬曾祖父陈三乐经商时的商号“世德堂”而得名。世德堂建立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是陈氏家族移居中道庄时的早期建筑。后经多次修复扩建,逐渐构成此刻的规模。


世德居垂花门
麒麟院,相府内城明代早期建筑之一,原为陈廷敬祖父陈经济居所。现在辟为文创商品店。

河山楼,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

做为一座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的设计非常科学,考虑极为周全。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

河山楼内,我没有到顶。

河山楼高达七层,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的高度与规模在明清建筑中极为少见。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座砖石高层建筑,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仍旧巍然屹立,雄距一方,周边至今没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筑。

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底层深入地下,开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河山楼建于公元1632年,据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无果而终。

相府后山的文峰塔是近年所建,给旅游添景。

树德院,现在开辟为中华字典博物馆,该馆以《康熙字典》为核心,展示了中国字书文化的发展演变史。 馆内藏书20000多册,由中国字典发展史展示和字典收藏两大部分组成。康熙49年,72岁高龄陈廷敬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辞官回乡安度晚年,终于得到恩准,但康熙皇帝命他原官解任,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


河山楼,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

做为一座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的设计非常科学,考虑极为周全。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

河山楼内,我没有到顶。

河山楼高达七层,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的高度与规模在明清建筑中极为少见。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座砖石高层建筑,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仍旧巍然屹立,雄距一方,周边至今没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筑。

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底层深入地下,开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河山楼建于公元1632年,据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无果而终。

相府后山的文峰塔是近年所建,给旅游添景。

树德院,现在开辟为中华字典博物馆,该馆以《康熙字典》为核心,展示了中国字书文化的发展演变史。 馆内藏书20000多册,由中国字典发展史展示和字典收藏两大部分组成。康熙49年,72岁高龄陈廷敬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辞官回乡安度晚年,终于得到恩准,但康熙皇帝命他原官解任,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

树德院位居内城之东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间。该院为东西向的两个并列四合院,主院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合而成,正房为三层楼房,采用"明三暗五"形式,厢房和倒座均为二层楼,院落四角为封闭或开敞的天井。

这一排窑洞,说是藏兵洞,共计五层125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

来到相府的最高处。


内城的堞楼

这里居高临下,一观全景。

来到东南角,有文昌阁。


这一排窑洞,说是藏兵洞,共计五层125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

来到相府的最高处。


内城的堞楼

这里居高临下,一观全景。

来到东南角,有文昌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