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六四):隰县·七里脚石窟·鼓楼

标签:
文化国保单位大观楼河东重镇三晋雄邦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中秋节之夜,在霍州度过,在住的宾馆我们四位来个茶话会,几块月饼,几杯清茶,相当地革命性。出门在外过中秋,就不讲究家庭团聚了,何况当晚也见不到月亮。第二天,先去一百公里外的隰县,那也快接近陕西了。首先去了县北几公里的七里脚石窟。这里属于吕梁山南部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连绵。洞窟即开凿于一南北走向的山坡西崖峭壁下部,岩质为黄色砂岩,极易风化。由于洞窟所处位置地势偏低,约在40年代即被山上冲刷下来的泥沙所掩埋。

1984年5月,县文管所在文物普查时,根据清康熙《隰州志》卷五“州北十里佛陀湾”有千佛洞的记载,在七里脚重新发现了这处石窟,并作了清理工作。1986年,千佛洞石窟被列为省文保。现在是国保单位,石碑立在大路边,容易找到。

石窟共有两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存雕像约70余尊。

南窟有门,门口塑像多,窟门两侧各雕一力士像。均风化严重。左侧力士头扎上飘宝缯,面向窟门,服饰风化不清。左手置腹部,右手举胸前。一腿前伸,一腿向后,作举步状。身体侧向窟门。右侧力士高头扎上飘宝缯,面残,颈下饰桃尖形项圈,双肩敷搭披巾,绕手臂下垂。上身袒,下身着裙,腰间束带。左手臂残,右臂下垂,手残。双腿姿势同左力士,身体侧向窟门。


南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内雕一佛二菩萨像。

这尊菩萨,是唯一保留完整的。


1984年5月,县文管所在文物普查时,根据清康熙《隰州志》卷五“州北十里佛陀湾”有千佛洞的记载,在七里脚重新发现了这处石窟,并作了清理工作。1986年,千佛洞石窟被列为省文保。现在是国保单位,石碑立在大路边,容易找到。

石窟共有两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存雕像约70余尊。

南窟有门,门口塑像多,窟门两侧各雕一力士像。均风化严重。左侧力士头扎上飘宝缯,面向窟门,服饰风化不清。左手置腹部,右手举胸前。一腿前伸,一腿向后,作举步状。身体侧向窟门。右侧力士高头扎上飘宝缯,面残,颈下饰桃尖形项圈,双肩敷搭披巾,绕手臂下垂。上身袒,下身着裙,腰间束带。左手臂残,右臂下垂,手残。双腿姿势同左力士,身体侧向窟门。

洞窟右侧崖面又有后代补凿小龛。其中位置靠上小龛为圆拱龛。龛两侧雕双树,树枝于龛上相交,构成龛楣。龛内雕一佛一弟子一菩萨像。面部均风化。

南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内雕一佛二菩萨像。

这尊菩萨,是唯一保留完整的。

北窟,洞窟平面呈长方形,素面平顶,正壁前置高坛基,左右壁壁面高浮雕有佛像24身,上下四排,每排六身。前壁窟门上方雕五身佛像,形象、服饰、手势均同左右壁。

北窟佛像头部均不见。

根据介绍,二窟均无确切的创建题记,南窟从洞窟的形制、佛及菩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北魏特征,北窟造像风格具有唐代特征。

回到隰县县城,先去小西天,限于篇幅,先写写位于城中的鼓楼,这也是国保,中午时分我们在这里。这里人把鼓楼叫做大观楼,是全国现存的二十多处明代鼓楼中的一座。


北窟佛像头部均不见。

根据介绍,二窟均无确切的创建题记,南窟从洞窟的形制、佛及菩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北魏特征,北窟造像风格具有唐代特征。

回到隰县县城,先去小西天,限于篇幅,先写写位于城中的鼓楼,这也是国保,中午时分我们在这里。这里人把鼓楼叫做大观楼,是全国现存的二十多处明代鼓楼中的一座。

这座位于城中心的鼓楼,资料说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创建,清代屡有修葺,为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建筑。底为砖石砌楼基,平面方形,四面砖券十字贯通过街式门洞。

鼓楼北面牌匾“三晋雄邦”为清乾隆四年进士石城王居正书。王居正,蒲县城关人,曾任六年的陕西永寿县知县;主编完成5册10卷的《蒲县新志》,后任湖南巴陵主事。

鼓楼北面牌匾“三晋雄邦”为清乾隆四年进士石城王居正书。王居正,蒲县城关人,曾任六年的陕西永寿县知县;主编完成5册10卷的《蒲县新志》,后任湖南巴陵主事。
西面牌匾“长寿遗封”清咸丰六年为隰州知州宛平宋载赓书。宋载赓,道光十三年进士。清代重修鼓楼,由他主持。“长寿遗封”指的是北周大象元年(579
年)蒲子县改名长寿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 年)长寿县改名隰川县的史实。
南面“河东重镇”清嘉庆六年由隰州知州长白隆泰书,可知隆泰来自东北长白。
砖拱门洞,十字贯通。我们可以想象,古代的隰州城街道的宽窄大约就是与大观楼的门洞的宽窄不相上下的。
前一篇:秋之晋豫(六三):洪洞·净石宫
后一篇:秋之晋豫(六五):隰县·小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