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〇二):郑州·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下
标签:
袁安碑云纹铜禁收租图陶仓楼七层连阁绘彩陶楼刘根造像碑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龙首双耳簋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

“王子午”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


“曾子伯”盘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3年南阳桐柏县出土

蟠虺纹盨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

镶红铜龙纹铜扁壶
春秋晚期(公元前571-前476年)
1936年辉县市出土

“单”盘,“单”匜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3年罗山县出土

百戏陶俑群
汉代(公元前206-前220年)
洛阳市出土

跽坐人铜灯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75年三门峡市出土

袁安碑 --篆隶之变
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
1961年偃师市征集
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云纹铜禁”的四周盘龙踞虎,大概是取神兽警示之意。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收租图陶仓楼

收租图陶仓楼
汉代(公元前206-前220年)
令人惊叹之处在于此器物通体用白、红、黄等色彩绘制成几何图案,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仍旧能看出当时绚丽的色彩。这件陶仓楼形体高大沉稳,比例协调,明暗虚实相间,高低错落有致,彰显出中国古代造型、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这座陶楼最精彩之处在于主楼与附楼之间的长廊式复道。复道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在高层建筑之间架设的空中通道,复道将一座座高层楼阁连接起来,形成了巍峨壮观的组建筑群。
唐代(公元618-907年)
唐代(公元618-907年)
西晋(公元265-316年)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清光绪年间偃师市出土
雕刻内容分为三部分。中部为阴线刻释迦说法图,画面的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的须弥座上,正在向菩萨、弟子们传授博大精深的佛法,后有山石树木点缀。画面右侧刻有造像记19行,315字。左边为刘根等41人的题铭。










陶院落

白釉瓷文官俑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安阳市出土

绘彩陶女侍俑群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安阳市出土

杂剧人物雕砖
北宋(公元960-1127年)
1990年温县出土

白釉黑彩山水人物瓷枕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征集

雕砖俑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973年焦作市出土


白釉剔花牡丹纹瓶
北宋(公元960-1127年)
汤阴县出土

钧窑天蓝釉彩斑盘
宋代(公元960-1279年)
遂平县出土

天蓝釉荷叶花口瓶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976年汝州市出土

陶院落
明代
郏县出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