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2020-01-06 06:46:57)
标签:

雍正皇帝

“五体投地”树

大中殿

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

王化云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郑州过了一晚,早饭后退房,到租车处提车就出发了,出郑州交通还算顺利,9点半不到,已经来到武陟的嘉应观门口了。虽然叫“观”,但嘉应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观,因此里面一个道士也没有。修建时是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因为是雍正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其建筑地位非常高。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嘉应观是由雍正皇帝下令敕建的,派的可是御匠,所以是“原汁原味”的清朝官式建筑群。另外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为雍正手书 。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山门假窗的石雕,够精美。窗口下是双龙,窗棂六叶草,左右两窗户,窗口的二十四蔓藤花代表着24个节气。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山门的梁,显得老旧。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进了山门,正中就是外形似清代皇冠的御碑亭。从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就先后5次决口。康熙曾派后来的雍正皇帝亲临武陟治理水患。等到了雍正继位,就命人继续加固堤坝。为了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更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雍正特下诏在此敕建嘉应观。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御碑亭对联: 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内立雍正撰文的大铜碑,高4.3米,铁胎铜面,碑周24条龙缠绕,底座为蛟。碑文由雍正皇帝亲笔御书,盖有“雍正御笔之玺”,11行431个字的碑文记载了黄河的地理面貌、流域历史、水患与治理情况,强调黄河与百姓、黄河与朝廷的利害关系,对黄河的治理和建造嘉应观的缘由加以说明。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碑下压着的是传说中的“河蛟”,龙头、牛身、狮尾、鹰爪,它曲身回首,二目圆睁,吞云吐雾,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被认为是黄河泛滥成灾的祸根,用巨碑压住,寓意黄河不再泛滥。据说,碑下有一水井与黄河相通,每遇黄河涨水,井水就会从蛟龙眼中冒出,当地人在此观察水情,了解黄河水势十分灵验,堪称奇事。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两侧为钟鼓楼,据说钟楼上的铜铸,钟上铸着八卦图,能奏出不同的声音。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嘉应观建成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黄河水清澈异常,绵延2000里,持续36天,雍正为此写下数千言的《圣世河清普天同庆谕》,并撰写《祭告河神文》,命河南巡抚田文镜赴嘉应观,祭祀河神,立石为记。嘉应观一跃高居江渎庙、淮渎庙、济渎庙之上,成为全国江河神之首,也成为雍正王朝专门祭祀黄河之神的庙宇。雍正在位的13年中,曾4次亲撰祭文,命人祭祀。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古榆树(“五体投地”树)
这颗硕大古榆树的枝干全都朝向御碑亭,树叶向下生长。传说是因为雍正皇帝治河安民,连榆树都五体投地了。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御碑亭后是严殿,是王公大臣祭祀河神的仪殿,严殿前两侧对称分布的是东、西更衣殿,是文武百官到嘉应观祭祀前沐浴更衣的地方。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嘉应观”匾额是雍正题写,据说这是御笔原件。他将其中的“應”字,少写了一个“亻”,民间众说纷纭,有说是为了显摆“普天之下,唯我独尊”。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严殿的木结构,都有数百年了。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严殿内布展为黄河文化,里面有三方远古的画像应该都是仿品。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御柏,据说是雍正亲植,寓意江山“万古长寿”。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大中殿,又叫四大王殿,据是故宫太和殿的缩小版。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中大殿的神奇,就在于这近300年的时光里,即便是在兵荒马乱、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这座大殿包括天花板在内的地方,都不染灰尘,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又把嘉应观的中大殿叫做“无尘殿”。“洽德敷仁”匾额,是雍正帝于雍正五年第一次率领文武百官到嘉应观祭祀河神时亲笔御书。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幅龙凤图,为纯满风格,堪称一绝.“无尘殿”的缘由可能是因为天花板是檀香木的缘故。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正中坐的清代帝王形象是牛钮,据说该殿是雍正专门为其皇叔牛钮所兴建的。雍正在未当皇帝时,其父康熙让其在武陟一带治理黄河。牛钮为啥是黄袍加身,传说很多。两旁是水神或治黄功臣:南宋谢绪、明代黄守才、清代的栗毓美和朱之锡。塑像是现代作品,以前最多是牌位。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大中殿前两侧对称分布有东、西龙王殿。殿内供奉的也是历代治黄英雄。殿后为恭仪厅,为王公大臣祭拜禹王前整理衣冠的地方。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恭仪厅旁,有水清碑。记载了雍正元年筑坝堵决、造庙封神后,黄河水清数十里、持续二十多天的水文奇观。其时,雍正皇帝为庆贺这一祥瑞景象,特立此碑。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最后是禹王殿。修嘉应观,御祭大禹和河神,雍正都是专门做给人看的。“明修长城清修庙”,无非是想借助汉族的“神”进行精神统治。修庙不为敬神,只为收买人心,这恐怕是雍正比较真实的心态。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其实,不仅是雍正所处的清王朝,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要想长治久安,都必须办好黄河的事。黄河从中华大地流过,既滋润九州,又频频泛滥。要治好黄河,靠一省一地的人力物力是不行的,必须倾全国之力。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嘉应观,也就禹王殿有二层高,说明了它的地位。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位于嘉应观西北端,为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在这里办公,同住于此的还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住中国首席水利专家布可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地质学家冯景兰等。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这是傅作义办公室。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房间很大,连着会议厅。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办公室。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河道衙署,位于嘉应观东院,是雍正治理黄河的办公衙署,设议事厅、2间执事房、马厩等。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河道衙署是清代治理黄河的专门行政机构,层层叠叠,一切为了治理水患。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河道衙署大门。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道台衙署,位于嘉应观西院,是清朝河北道道台处理治河及灭蝗事物的办公场所,设黄沁厅、2间河兵房、2间厢房。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这里负责豫北三府二十四县河务,并在历史上首次为河务配置了河防兵营。嘉应观是集龙王庙、道宫、河台、道台衙署于一体的清朝典型的官式建筑群。建成之初分南院和北院两个大院。南院和观西陈公祠、戏楼、牌坊等今已不存,河道衙署、道台衙署东西跨院也为后来修复,只有北院中院主体建筑是古迹遗存。
秋之晋豫(〇四):武涉·嘉应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