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2019-12-11 06:38:09)
标签:

旅游

鳌头矶

临清县志

柳林镇武庄

武训纪念馆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临清有四个点段(邱屯水利枢纽至头闸段的小运河、鳌头矶至临清闸的元代会通河段、临清钞关和鳌头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看完钞关,就来到运河的元代会通河段。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通济桥桥头,有国保碑。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元代以前,临清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正是这条会通河的开通,因为位于运河岸边而逐渐发展起来。临清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仓上迁到会通河、卫河交汇处─—临清闸,另建新城,很快发展为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到万历年间(1573—1619),临清有布店七十三家,绸缎店三十二家,杂货店六十五家,纸店二十四家,典当铺一百多家,粮店一百多家,瓷器店数十家,客栈数百家。在临清经商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这一带,是明代运河。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鳌头矶,位于山东省临清市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分岔处,也是一处文物单位,可惜正在维修,无法入内参观。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街对面有座牌坊,就是这里的风景点睛,“鳌矶凝秀”古为临清16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方。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临清县志》载,“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 鳌头矶之名由此而来。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独占鳌头。矶底部系以砖砌就的方台,台中间东西向有门洞,洞楣上书“独占”2字,台上阁楼歇山重檐。整组明代建筑中,东楼名“观音阁”,西殿称“吕祖堂”,北庑名“甘棠祠”,枋楣“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看时间还早,又拐到临清东边陈庄,看五样松。此松为明永乐年间所植,因叶状有竹篾、米粒、喇叭、针、剌5样,故俗称“五样松”。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现在看此松,好像就一面有树叶,其他基本光秃秃。有介绍:树高16米,树围2米,树干中腰凸结叠出,树冠绿荫如伞,其枝曲弯蜿伸,似虬龙腾旋。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古树位于村边,县志中载有邑人张树梅以“东郊孤松”赋诗:“中有长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龙蛇。菀枯不与凡卉并,郁然直上色参天。”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树下有碑,已经列为聊城市级文保。传为明永乐年间一道士将五样松苗扭结成一,植入盆中,大后由盆中移植于此。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树干中有烧焦的痕迹,据说被雷劈过。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树根部,很多中空,那是岁月的印记。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当地加了许多保护措施,以防万一。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到临清之前,还特地到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庄,想参观那里的武训纪念馆。可惜大门紧锁,联系管理员,说是家中正在办丧事,无法前来,有些遗憾。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武训(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慈善家,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这里为“千古奇丐”武训的墓地,始建于1903年,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远拨款重修,建筑、文物保存完好。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武训纪念馆主要有武训祠、武训墓、武训陈列室、武训碑廊、武训魂、高歌台、武训义学堂等几部分。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下午,绕过聊城市区到了东阿县城。城镇的中心都是一样的闹市,停车不方便。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闲逛一下,找个地方用晚餐。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个人喜欢的大馄饨

山东之夏(五一):临清运河,及武训故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