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三一):邹城·孟府孟庙·下

标签:
藤系银杏孟府大堂世恩堂赐书楼见山堂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亚圣殿前的东西两庑,为左右对称式建筑,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今存两庑为清代建筑,建国后多次维修,1987年曾大修西庑落架。两庑是供奉孟子弟子和历代对于孟子学说有研究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孟子弟子从祀,始于宋政和五年(1115)年。两庑室内各建神龛三座,内安放木制神主牌位,并无塑像。


院内甬道东边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


孟庙古树是孟庙一大奇观。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古老的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点缀其间。这些树木,冬夏长青,形状特殊别致,如虬如龙,如兽如凤,千奇百怪,姿态各异。



从承圣门出来,这是孟庙的第四进门,始建于宋代,现存为明代成化年间重建

门前西面,也有数座石碑




从承圣门出来,这是孟庙的第四进门,始建于宋代,现存为明代成化年间重建

门前西面,也有数座石碑

第四进的西路,为致敬门。

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留下的诗词题咏。




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留下的诗词题咏。

斋戒门内东西两侧,一雌一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

致严堂前东西两侧又是一景:藤系银杏,左雌右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据考证,两树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右侧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百年古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宛如虬龙百折,逶迤起伏,腾空而起,亦为孟庙奇景之一。

“致严堂”。取意于“祭则致其严”,即严肃、诚敬之意。该堂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是孟子嫡系后裔祭祀前沐浴、更衣、斋戒之所。后为祧主祠,是祭祀孟子远祖祖先的场所。



西出养气门,就参观完了孟庙。第三进前的东门原名为“钟灵门”,西门原名为“毓秀门”,清乾隆四年重修时,分别改称为“知言门”和“养气门”。门漆朱红色,门钉七七四十九枚,门的建制和规格代表着至尊至贵的地位。

孟庙西门外,有亚圣牌坊,该坊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4柱3洞,丹薨碧瓦,飞檐翘角,彩画鲜明。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侧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

往西,就是孟府。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仿曲阜三孔,它与同在邹城的孟庙、孟林合称“三孟”,庙、府仅一街之隔。


此门平素紧闭不启,只有遇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亲临、迎接圣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鸣礼炮13响后,才徐徐开启。这种屏门,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故又称之为“塞门”。

二门两侧,有许多石刻陈列。

仪门后,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两侧竖立有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围护的丹墀,两株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桧,在台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几丛翠竹亭亭玉立,给人以官府衙门幽深雅静之感。

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宫的格式。

正厅,即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官员、申敕族规家法、处理公务之所。


大堂之后是孟府内宅。内宅门的外檐木坊上,镂空雕刻着“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鹤鹿同寿”等各种图案,门两侧倒悬着雕花垂珠,工艺相当精美。内宅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内,为加强防范,门前辟有一条幽径,左右两则各有一角门,名为更道,是当年为内宅巡逻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处。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院东南有一株古老高大的荼糜花(俗名十里香),每当春夏之交,满树洁白,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此外,院内还种有冰糖石榴、核桃、月季、紫荆等花木,把小院点缀得格外幽静典雅。


致敬门内的纪念石碑。


西出养气门,就参观完了孟庙。第三进前的东门原名为“钟灵门”,西门原名为“毓秀门”,清乾隆四年重修时,分别改称为“知言门”和“养气门”。门漆朱红色,门钉七七四十九枚,门的建制和规格代表着至尊至贵的地位。

孟庙西门外,有亚圣牌坊,该坊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4柱3洞,丹薨碧瓦,飞檐翘角,彩画鲜明。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侧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

往西,就是孟府。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仿曲阜三孔,它与同在邹城的孟庙、孟林合称“三孟”,庙、府仅一街之隔。

屏门位于二门之内迎面正中,屏门两侧无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名为“仪门”。全系木结构,整个门坊顶仅有2根圆柱支撑,下有巨型石鼓夹抱,两柱之上承托着一簇彩绘艳丽的大门坊顶,前后缀着倒垂的4个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

此门平素紧闭不启,只有遇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亲临、迎接圣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鸣礼炮13响后,才徐徐开启。这种屏门,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故又称之为“塞门”。

二门两侧,有许多石刻陈列。

仪门后,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两侧竖立有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围护的丹墀,两株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桧,在台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几丛翠竹亭亭玉立,给人以官府衙门幽深雅静之感。

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宫的格式。

正厅,即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官员、申敕族规家法、处理公务之所。

大堂高大宽敞,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雍正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七篇贻矩”堂匾,龙边金字,熠熠生辉。门两侧檐下廊柱上,悬挂着隶书金字抱柱楹联: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

大堂之后是孟府内宅。内宅门的外檐木坊上,镂空雕刻着“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鹤鹿同寿”等各种图案,门两侧倒悬着雕花垂珠,工艺相当精美。内宅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内,为加强防范,门前辟有一条幽径,左右两则各有一角门,名为更道,是当年为内宅巡逻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处。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院东南有一株古老高大的荼糜花(俗名十里香),每当春夏之交,满树洁白,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此外,院内还种有冰糖石榴、核桃、月季、紫荆等花木,把小院点缀得格外幽静典雅。

明间正上方悬有“世恩堂”楷书巨匾,传为清代铁保所书。堂内陈列着古玩字画、床榻橱柜等。正壁上有孟子嫡裔、七十三代孙孟庆棠书题对联一幅:锦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两次间以雕花菱龙及格扇门相隔,两稍间为硬夹山,有房门通连。堂内陈设古木家具、橱、柜、八仙桌、太师椅,雕花顶子床,壁上挂有蟠桃祝寿及王景禧等名人字画。案几上陈列有玉器、古玩等。

世恩堂后,大空地上有大树。

其后又一处院落。

世恩堂后为赐书楼,是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系两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筑。上层前后对开3对较小楼窗,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一块。

赐书楼下,又可见一组穿堂建筑。




孟府西侧,清道光年间,孟子第70代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后“两学”逐渐荒废。现在作为习儒馆,不时开展国学讲座。

感恩堂,原称亚圣府小学楼,孟子七十四代孙孟繁骥于1943年创建,为孟氏家学,现在作为游客的书店邮局。

西侧的院落,现在展示六艺。

见山堂这里,再回到中路。


来此参观,自拍一张,留着纪念。


世恩堂后,大空地上有大树。

其后又一处院落。

世恩堂后为赐书楼,是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系两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筑。上层前后对开3对较小楼窗,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一块。

赐书楼下,又可见一组穿堂建筑。


缘绿楼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为2层楼房,每层各5间,前出厦的台楼。该楼与赐书楼后的小四合院,均孟氏嫡裔亚圣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处。此楼正中明间南北直对孟府大门,为孟府第7进院落的中轴线


孟府西侧,清道光年间,孟子第70代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后“两学”逐渐荒废。现在作为习儒馆,不时开展国学讲座。

感恩堂,原称亚圣府小学楼,孟子七十四代孙孟繁骥于1943年创建,为孟氏家学,现在作为游客的书店邮局。

西侧的院落,现在展示六艺。

见山堂这里,再回到中路。

见山堂,位于大堂西外侧,曲尺形独特建筑,是当时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之所。与见山堂相对月亮门外,竖着一块玲珑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孔子后裔“玉虹楼”主人书法家孔继涑的手书诗词。

来此参观,自拍一张,留着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