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2019-11-09 06:27:38)
标签:

丹丸峰

冠子石

小鲁台

羊车故道

观鳌台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继续在峄山的游览。下山途中,这石头我把它叫做回头望月。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一路下坡,见不到其他游客。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如果从东路上来,就是这里上五华峰。据说东路相对坡度比较缓,而西路的景点多。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经过丹丸峰,一样的怪石,看地图,原先的道路应该在前山,从舍身崖边上,经过长璧廊、快活林到万寿宫。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个人发现,还在这里的自然风景最好。前方是冠子石,耸立天半,宛若古代妇女的发髻,高度仅次于五华峰,为峄山之东峰。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拉近看看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刚刚经过的丹丸峰,山头那圆石就是丹丸。据《列仙传》记,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常在丹丸峰上吹笙作风凰鸣,后被仙人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练30年,挥手向世人告别升天成仙而去。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丹丸峰因峰顶有一高5丈、粗8围、往东南倾斜、状如丹似丸的一巨石名丹丸石而得名。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经过“鳌”字壁,也是杨萱庭题。这是他1989年登临峄山时所书,此字高15米,宽8米。按1:1比例,30名能工巧匠历时120天完成这一举世佳作,时称汉字石刻之最。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经过小鲁台,这是我来峄山最要看的地方。这是明代石刻“孔子登临处”、“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这个孔子曾登临的东山,一般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今之蒙山,另一处就是这里。不管哪一处,这回来山东我都到了。到这里的时间已经是10点50分了。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现在往下走,经过救苦殿,这也是一座新修复的寺院。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下来就是仙人洞。一巨大片石岩自北向南倾斜坦卧,大约有1200平方米,号称1亩8分3,南向有一窦为门,上刻“如天宫”三字,旁边还有“仙人洞”、“蓬莱仙岛”等刻石,这些刻石大多为元代或明代人所书。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经过观鳌台。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这下逐渐靠近山脚了。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金龟探海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这里有分叉道,决定走东道下到东门,一路还是怪石甚多。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远处,有马嘴石。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除了石景,还是石景。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这下豁然开朗了,没了树林的遮挡,但夏日中午的大太阳越来越烈了。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经过石门。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前面就是连心桥了。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11点37分,来到东门附近,考虑到车子放在西门停车场,还得继续西进。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又得继续往上走。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这块像是石人守山。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羊车故道,其典故是:秦始皇“扫六合”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乘坐羊车沿故道登上峄山,令丞相李斯用小篆将诏文刻石,以纪秦统一之功德。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本想再走故道到九峰台参观几个书院,但毕竟走了三个半小时了,基本在太阳下没有休息。感觉累了,就顺着小路,经过这新修的寺庙,出门离停车场也就几百米了,开上滚烫的车子,赶回邹城用午餐了。

山东之夏(二九):邹城·峄山·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