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四二):巨野文物所石雕·永丰塔

标签:
文化 |
分类: 鄂豫齐鲁 |
巨野文物所就设在文庙里,要出门的时候,发现西侧还有不少古代石刻,就过来参观一下。原本巨野博物馆也设在这里,现在有新的地方了,或许这些暂时不要移动,先留着。这是前贺庄汉墓的复原。在好几处的博物馆,看到的汉画都是零散的,这里可是一个整体。

再有一座汉墓的复原。这感觉更大。石门的画像好像没有。

里面的构造基本一样。但多了左右耳室。


中室,后室,构造一目了然。

中间这立柱,有特色。

石壁上有图案。


这里的碑刻,大多是民间征集的。其中有北齐造像刊经碑,大齐河清三年(564年)立。此埤几经迁徙,多次重立,原位于巨野县大义镇小徐营村西石佛寺。解放初期寺废,大量石刻造像俱残毁或散佚,唯刊经碑幸存。1989年文物复查时发现,1990年,暴风雨中被倒塌的窑场工房击倒,碑身断为两截,现藏于巨野县文物管理所。

这里还有清末到民国的石碑。


永丰塔是巨野的另一处国保单位。永丰塔又称“大佛寺塔”,因座落于大佛寺内而得名(大佛寺现已无存)。《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经考证,此塔建造年代当为北宋嘉佑年间,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突出的前门,后面是石墓室。双开的门,有辅首图案,两立柱和横梁一样有图案。

墓石门三立柱,上横梁。横梁尺寸较大,有多种图案,如星宿、云纹等。

进去探一下,有前室,中室应该才是放入棺木的所在。两室之间有隔墙,有更长的横梁,立柱上又有辅首图案。

里面应该还有后室。

墓室黑暗,就不进去了。


墓石门三立柱,上横梁。横梁尺寸较大,有多种图案,如星宿、云纹等。

进去探一下,有前室,中室应该才是放入棺木的所在。两室之间有隔墙,有更长的横梁,立柱上又有辅首图案。

里面应该还有后室。

墓室黑暗,就不进去了。

边上,是另外一组汉画石。

再有一座汉墓的复原。这感觉更大。石门的画像好像没有。

里面的构造基本一样。但多了左右耳室。


中室,后室,构造一目了然。

中间这立柱,有特色。

石壁上有图案。


这里的碑刻,大多是民间征集的。其中有北齐造像刊经碑,大齐河清三年(564年)立。此埤几经迁徙,多次重立,原位于巨野县大义镇小徐营村西石佛寺。解放初期寺废,大量石刻造像俱残毁或散佚,唯刊经碑幸存。1989年文物复查时发现,1990年,暴风雨中被倒塌的窑场工房击倒,碑身断为两截,现藏于巨野县文物管理所。

这里还有清末到民国的石碑。

这是元代至大三年石碑。此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里面还有宋代的。“河东郡薛君葬坟之碑记”。

匆匆出门,已经过午了,大门关闭。谢了管理员出门,来到街区一人便餐。然后就继续参观不远处的永丰塔,先看到这座屏盗碑亭。屏盗碑原位于巨野县城北关护城河外路西,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立。由于历代黄河水患淤积,该碑大部分被淹没于地下,暴露地面约80厘米。2002年屏盗碑被发掘出土,移立于永丰塔南,并修建了碑亭。

匆匆出门,已经过午了,大门关闭。谢了管理员出门,来到街区一人便餐。然后就继续参观不远处的永丰塔,先看到这座屏盗碑亭。屏盗碑原位于巨野县城北关护城河外路西,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立。由于历代黄河水患淤积,该碑大部分被淹没于地下,暴露地面约80厘米。2002年屏盗碑被发掘出土,移立于永丰塔南,并修建了碑亭。
巨野因大野泽而得名,五代后周之时,“盗贼”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滋扰百姓。后周太祖郭威深以为忧,新建济州于巨野,任命任汉权为济州刺史。任汉权到任后,亲率大军,征剿招抚,“曾不逾月”,“群盗屏迹”,百姓安居乐业。当地感其功高厚德,立碑颂扬。屏盗碑向以"文好,书佳,刻精"著称,始自五代,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已千余载。只是碑文玻璃罩着,反光严重,无法拍照。

永丰塔是巨野的另一处国保单位。永丰塔又称“大佛寺塔”,因座落于大佛寺内而得名(大佛寺现已无存)。《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经考证,此塔建造年代当为北宋嘉佑年间,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该塔系等边八棱四门楼阁式砖塔。据《巨野县志》记载:塔原为七级,元末明初黄河泛滥淤积,巨野县城沦湮,塔没二级,地面上现存五级,建在水面上。

外面先看一下。见西面有铁梯,可进入塔内。

塔的底部,不知道是何年增修的。


外面先看一下。见西面有铁梯,可进入塔内。

塔的底部,不知道是何年增修的。

永丰塔真实的建造年代至今仍未有一致定论。据建国前资料,在塔尖木柱上有“大宋仁宗致和元年修建”的字样,说明至少塔顶饰北宋建的。
登高远望,这边是巨野县城南面,可以看到西侧的高楼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