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东海边的蚬子
东海边的蚬子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9797积分
  • 博客访问:159,791
  • 关注人气:1,292
  • 获赠金笔:8233
  • 赠出金笔:2381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2019-11-15 06:20:50)
标签:

声远楼

景君碑

郑固碑

武荣碑

鲁峻碑

分类: 鄂豫齐鲁
济宁博物馆位于济宁市中区古槐路38号,馆舍由两部分组成。东部为铁塔寺古建筑群,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部为仿古建筑,是一处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有机结合的建筑群体,蔚为壮观。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验证后入门,先到古建筑这部分。场地上的石雕虽然没介绍,也挺精彩。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铁塔寺内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五楹,横阔19米,进深15米,高约12米,飞檐出挑,斗拱承托,内有十根通天木柱,前廊有八棱石柱四根,为明代所换。石柱上分别镌刻有对联,其建筑结构为宋代风格。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铁塔寺原名崇觉寺。这里,已经不是宗教场所了,只是作为文化遗产而保存。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铁塔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七层。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重修,并增筑两层,塔身下部为砖砌八角形基座,铁塔本身的高度仅十余米。该塔为我国现存宋代铁塔中最高的一座。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基座南面开门,室内砌八角形藻井顶,置有宋代千手佛石像和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的塔铭。塔身八角形,铁壳砖心,每层均设塔檐和平座、勾栏。平座、塔檐均由斗栱承托,每层四面开长方形门,全塔共开门36扇;另四面设佛龛,共铸盘膝端坐佛像56尊,形象生动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在第一、二层塔身有“大宋崇宁乙酉(公元1105年)常氏还夫徐永安愿”、“皇帝万岁”和“众臣千秋”等提记。现仅塔顶层八角尚存风铎,其余各层均已散失。此塔为舍利塔。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声远楼楼内悬挂一口巨型铁钟,撞击铁钟,响彻全城,故名“声远楼”。但大门紧锁,上不去。声远楼始建于北宋中叶。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题“声远楼”匾额一方,悬在二层檐下正前方,字体雄浑,特别醒目壮观。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声远楼建在四米多的台基上,上下两层四檐和周围补间均以斗拱承托。顶覆灰瓦,挑脊上饰有按序排列的鸱吻、飞禽、走兽等。全楼雕梁画栋,朱甍映目,飞檐陡峭,风铎铮铮。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场地上,有黄易访碑的塑像。清乾嘉时期访碑是当时士大夫考古风气复苏与金石学兴盛背景下的产物。黄易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他搜访名碑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为当时罕见。济宁地区是当时的活跃地区之一。塑像后面的墙,都是嵌的碑刻。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汉碑馆内,不开门,通过玻璃拍了几张,有些模糊。我国现存汉碑不过60块,而济宁就占有38块,其中博物馆就收藏有11石。这些碑刻原来散存在济宁文庙院内,民国十八年集中移置于汉碑馆,加以保护至今,如馆藏的《景君碑》、《郑固碑》、《武荣碑》、《鲁峻碑》等均为汉碑精品。

曹魏隶书名碑《汉庐江太守范式碑》,疑为蔡邕所书。《汉庐江太守范式碑》简称《范式碑》。隶书,三国·魏青龙三年(235)正月立。仅存上截,12行,行6~15字。碑主范式,字巨卿,山阳(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累官荆州刺史,迁庐江(三国魏时治在今安徽霍丘县西五十五里)太守。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鲁峻碑 全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篆额题“汉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3年)刻。云“君讳峻,字仲岩(一作仲严),山阳昌邑人。监营谒者之孙、修武令之子。治《鲁诗》、《颜氏春秋》,举孝廉,除郎中、谒者、河内太守丞。辟司徒、司空府,举高第、御史、东郡顿丘令,迁九江太守,拜议郎、太尉长史、御史中丞、司隶校尉。遭母忧,自乞拜议郎。服竟,还拜屯骑校尉。以病逊位,熹平元年卒。门生于商等二百三十人谥曰‘忠惠父’”,其余文字亦粗完,故得迁拜次序颇详,以见汉官之制如此。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左为:集稧帖    流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清·王文治
右为: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清·林少穆(林则徐)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汉郎中郑固碑》,额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二行八字。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四月立,隶书。15行,行29字。 原石埋入土中一段,上部仅存二百五十四字。清乾隆四十三年李东淇、蓝嘉瑄掘起入地部分,得全字六十,又半字五;在此之前,即雍正六年,李(左鱼右鸟)曾得碑之最下一段(右下角),存字二十,又半字四。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景君碑,此碑全称《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汉汉安二年(143)立,隶书,纵288厘米,横105.6厘米,碑文17行,行23字。篆额“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2行12字,碑阴有隶书54人题名。存山东济宁。碑文记景君殁后,门下属吏慕其德而为之树碑之事。景君,不著名字,北海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尝属司农,官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令、益州(治滇池,在今四川晋宁县东)太守、北海相。汉安二年卒。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郑季宣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拓本纵90.5cm,横110cm。隶书18行,前15行是序,行37字,后3行是铭,行35字。碑阴横刻篆书“尉氏故吏处士人名”8字。其它因剥落几难辨认。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翁方纲嘱黄易升碑,于是碑阳较前多若干字。侧刻黄易题记,现仅残存数字。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武荣碑,该碑文局部漫漶,碑额题刻“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汉《武荣碑》,云“君讳荣,字含和。治《鲁诗经韦君章句》、《孝经》、《论语》、《汉书》、《史记》、《左氏》、《国语》,为州书佐、郡曹史、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年三十六,汝南蔡府君察举孝廉,执金吾丞。孝桓大忧,屯守玄武阙,加遇害气,遭疾殒灵”。其余文字残缺,不见其卒葬年月,又不著氏族所出。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任城县桥亭记碑,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立。高229厘米,宽78厘米,厚14厘米。将仕郎守尉游芳撰文,方与县王曰云篆额。 碑圆首,方趺,额上篆书两行6字“任城县桥亭记”,正文20行,行38字,内容记述任城桥的地理位置和造桥经过。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汉代画像石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运河之都--济宁

元明清三代的济宁,朝廷关注,重臣驻节,百官聚集,千军防守,万马奔腾,当然地成为运河全线的政治中心;一水关南北,百里万夫吼,千帆竞发,万民汇聚,人口和城市日益扩张,使济宁成为具有关键性的沿运重镇。如此之下,商贾云集,百业俱兴,极大地促进了济宁商贸业的兴盛和经济繁荣。总之,正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力量的作用下,济宁才得以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山东之夏(三三):济宁博物馆·铁塔·汉碑



阅读(1364)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