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十五):莒县·浮来山

标签:
古银杏刘勰三教寺定林寺毋忘在莒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离开孟良崮,来到莒县已经中午了,入住酒店用了午餐,我们来到位于县城西边的浮来山,夏日的午后时光,天气炎热。





回到定林寺,走前门,甚有古韵。

定林寺的山门,相当朴实。

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莒地,指山东省鲁东南以莒县为中心的区域,涵盖沂蒙山区和日照市的沿海一带。周代建“莒国”,傲立东方,甚为强大,史称为“东方之雄强”。后齐国多乱,莒国还多次保护其王公避难者,齐桓公即是一例,回国后奋发图强,“毋忘在莒”,为春秋五霸之首。

来到怪石峪,这里是文人骚客题写到此一游的所在。



南面不远,有所谓的刘勰墓,实际上修的是纪念碑,千百年了,算是纪念地吧。

还是回到怪石峪,郭沫若的“文心亭”比较醒目。

不过,这里最著名的是刘勰留下的“象山树”,落款“隐士慧地题”,专门为它修了一座遮雨亭。

定林寺周边,有飞来峰、佛来峰、浮来峰,感觉是自然森林,为了保持体力,就不去登临了。

浮来山,整个山势就象一条卧龙。所以这里有卧龙泉。告别这里,进城休息去了。

浮来山又名浮丘,海拔300米左右,进门是一路缓坡上行,大门口设在南面,距离定林寺有点距离。

思泉师坐车,我们走路进来。走了十多分钟,来到定林寺,这是侧门。浮来山定林寺一说始建于晋,一说是在南北朝。


寺庙的院子,一株古银杏,高大翠绿,一下就吸引住了眼球。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是指春秋时期莒国的国君莒子与鲁国的国君鲁公,在银杏树下结盟修好一事。

那时此树虽无确切年龄记载,却已如烟云笼罩于浮来山。清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立碑曰,“此树至今已三千余年。”据此推算,这树已有4000余年的树龄。


思泉师坐车,我们走路进来。走了十多分钟,来到定林寺,这是侧门。浮来山定林寺一说始建于晋,一说是在南北朝。


寺庙的院子,一株古银杏,高大翠绿,一下就吸引住了眼球。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是指春秋时期莒国的国君莒子与鲁国的国君鲁公,在银杏树下结盟修好一事。

那时此树虽无确切年龄记载,却已如烟云笼罩于浮来山。清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立碑曰,“此树至今已三千余年。”据此推算,这树已有4000余年的树龄。

关于这棵树的围粗,自古就有“大八搂,小八搂”之说。“大八搂”是指个子高的人去搂,正好是八搂;“小八搂”是指个子小的人去搂,恰好也是八搂。原来这株大树树干是上粗下细

这棵大银杏树,至今枝叶繁茂,每年结果不辍。它不但枝条上结果,就连老朽的粗枝干上也直接结出银杏来,实在令人惊奇。


这棵大银杏树,至今枝叶繁茂,每年结果不辍。它不但枝条上结果,就连老朽的粗枝干上也直接结出银杏来,实在令人惊奇。

这棵大树的围粗还存在着一种说法是“七搂八揸一媳妇”粗。传说一位秀才冒雨来到这棵树下,想证实一下树干粗细,便围着大树搂了起来,但搂到七搂后,没想到恰有一个小媳妇紧靠树干躲雨,秀才没法子再搂,只好用手去揸余下的树干,揸了八揸就没法再揸了,于是便有了“七搂八揸一媳妇”的说法。


定林寺今存建筑为清代重修。院内有大雄宝殿等殿堂及众多石碑。
院内还有同根并茂的银杏树四株,大逾三围,名曰“公孙树”,为唐代所植。





回到定林寺,走前门,甚有古韵。

定林寺的山门,相当朴实。

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莒地,指山东省鲁东南以莒县为中心的区域,涵盖沂蒙山区和日照市的沿海一带。周代建“莒国”,傲立东方,甚为强大,史称为“东方之雄强”。后齐国多乱,莒国还多次保护其王公避难者,齐桓公即是一例,回国后奋发图强,“毋忘在莒”,为春秋五霸之首。

来到怪石峪,这里是文人骚客题写到此一游的所在。



南面不远,有所谓的刘勰墓,实际上修的是纪念碑,千百年了,算是纪念地吧。

还是回到怪石峪,郭沫若的“文心亭”比较醒目。

不过,这里最著名的是刘勰留下的“象山树”,落款“隐士慧地题”,专门为它修了一座遮雨亭。

定林寺周边,有飞来峰、佛来峰、浮来峰,感觉是自然森林,为了保持体力,就不去登临了。

浮来山,整个山势就象一条卧龙。所以这里有卧龙泉。告别这里,进城休息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