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表姐吴妁英

标签:
长乐葬礼知青杂谈 |
分类: 杂文随记 |
姑妈家姓吴,原来在福州五一路边的水部。小时候,那里是汤池的别称,隔三差五的都去一趟,为了泡汤。吴家靠着琼河小学,算是没落的地主,一大片的田地,被没收的只剩下宅基地。东面的菜园子也有房子的面积大,菜园子的东面是公社的鱼塘。到了七十年代,那里还是城乡结合部。
姑表姐吴妁英在家里排行老三,姑妈前面生的三位都是女儿,接着又是连续三位的儿子,最后还生了两位比我小的表妹、表弟。第三个女儿,大约从小在家里就比较受轻视,后面的弟弟应该比她容易得到优待,但小时候的环境,姑父姑母微薄的工资,八个孩子的家庭,可想而知生活的艰难,让她有着张扬的个性和争先的性情。初中文化的她,在上山下乡的日子,插队到了闽北的山区,记得好像是建瓯或者顺昌。那时候她的主动要求去的,或许是要摆脱家庭的困顿,或者是要发挥她独立的优点。几年后,消耗的热情和更不如意的山区,回城成了奢望。
为了尽快结束这种知青生活,经人介绍,嫁给了长乐县的琅峰的李某栋。不管怎样,从闽北山区回到了福州地界,虽然当时依旧属于乡下。70年代,福州水部到长乐琅峰,交通还是很不发达,一个是从台江码头坐船,到长乐营前上岸,再找车或者走路进去,大约要一天。另一个是到南公园汽车站,坐长途经过三叉街、城门、乌龙江大桥,再到营前,那时候车费高,普通人觉得贵。记得70年代中,我父母为了买米,曾经这么骑自行车去过,累了一天。
不记得是74年还是前后,三表姐出嫁,印象深刻的是回门宴那天晚上,表情有点乖张的新娘,对着我们这群孩子说,你们来排队,她把收到的见面礼送给我们。十来岁到几岁的孩子们听到,兴奋起来,有钱呀谁不争先。我小表弟开乐排在第一,只看到她举起一个巴掌,赏给了她最小的弟弟。这下哭声震天。打在脸上,痛在心里呀。
三表姐婚后的生活并不美好,李家的婆婆比较强势,老公又不体贴,口角不断。先后生了一女一男,以为生活从此可以步入正轨。某日晚间,突然传来噩耗,说三表姐死了,据说是夫妻吵架,最后动手,被打的奄奄一息,救不过来了。这下出大事了。娘家人一下陷入悲愤之中。来找我父亲想办法,最后几个大人一起到长乐,处理善后,有她的父亲(我姑父)、大姐夫(大表姐夫)、舅舅(我父亲)等。那时候三表姐的小儿子才一周岁好像,面对这样的局面,李家人的求情,娘家人左右为难。把他送官法办,应该可以枪毙,这一双幼小的子女咋办。当时的法制观念并不强,家丑还是不能外扬,娘家人还真是善良,要是我就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后来这位表姐夫也很少到娘家来,亲戚还在,亲情没了。随着这一双子女的长大,到福州走亲戚,就是这子女们的事了。后来他们也都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后代,而他本身也没再娶,一个人孤单了四十年。
3日一早,我随着水部这批表兄弟姐妹来长乐参加表姐夫的葬礼,他的大女婿在英国打工,小儿子也才去美国,长乐人的移民风潮至今未熄,留下一对孙子女,一对外孙子女,我的表侄女哭的翻天覆地。看上去比较凋零的家庭,办起的丧事因为有家族的支撑,依然有声有色。出葬还得绕村,一路三祭,不知道三表姐当年是否也有如此的补偿。火葬场回来,几位至亲送到山上与三表姐合葬,我想,这下他们夫妻又团圆了,是否我表姐这下可以报仇了呢?
前一篇:夏日苏中:南通狼山·下
后一篇:夏日苏南:常熟·聚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