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一):惠民·武定府署

标签:
陈三两汉王府朱高煦观稼轩鸡鸣台 |
分类: 鄂豫齐鲁 |
这回来山东,决定绕着济南走一圈,把滨州的惠民设为第一站。武定府署就成了第一个景点。惠民县的名称咋一听,以为是新中国起的,一查才知道源于清代的雍正年间。离开济南天气比较阴,到了惠民感觉亮了点。武定府署就在县城的正北。

说起滨州的历史,就不得不提武定。在滨州的土地上,大概有五百年的时间,是被称为武定州或者是武定府的。现在看到的府衙,是近年重建的。这里,老者免票。

走进仪门,一座高大的牌坊立在眼前。这是三门四柱式的牌坊,上面刻着的是“赐履雄封”四个大字,“赐”就是赏赐的意思,“履”本身指的是鞋子,在这里指的是脚下踩的土地,“赐履雄封”的意思是,武定府是皇帝赐予臣民的,这里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当年的武定府,左环渤海,右控平原,北接沧瀛,南连青济,被称为东国屏藩,北门锁钥。牌坊两侧的厢房里,分别设置了户房、兵房、刑房等等,沿袭中央的六部,规制严整。

德政堂,知府举行重大政务活动、开堂审案的场所。

牌匾都是为官之道,做没做到,老爷们自己清楚。

大堂上,重现戏剧《陈三两》的场面。这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传说明正德年间的一,江南女子李素萍流落武定州富春院做了艺妓,艺名陈三两,后为商人张子春强买为妾,陈三两誓死不从,告至州衙,知州李凤鸣收受贿赂,强行吧陈三两断给张子春,逼其离开武定州,陈三两无奈之下说出了当年在富春院认识书生陈奎,并教成奎读书的往事。知州不信,经试探才知陈三两就是自己幼年失散的姐姐。尽管他知道陈三两是自己的姐姐,仍认为贵不认贱,维持原判,逼姐姐嫁给张子春,离开武定州。恰在此时,巡按大人来到武定州,原来巡按大人就是。最后,姐弟相认,并将知州李凤鸣削职为民。




1

英石盆景

三堂,就是内宅。现在修成了汉王府。汉王宫时期,汉王寝居之室。另外一重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里展开。

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多次拯救朱棣于危难的汉王朱高煦,因恃功骄纵,被徙封到乐安州。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来到此地,一直处心积虑,想象着像他父亲明成祖一样平北、南下,面南而尊,而乐安州、汉王府不过是他的一个无奈的暂居地,是他君临天下的跳板而已。

宣宗继位的第二年,汉王起兵造反,宣宗起初不忍动兵,却被一再挑衅,只好亲自出征。朱高煦兵败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处死。其后宣宗将乐安州改为武定州,汉王府就此衰败。



这样的龙椅,应该是僭越。据说宣宗皇帝念及叔侄之情,没有将朱高煦就地正法,把朱高煦和他的儿子们带回去囚禁起来。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大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压住铜缸,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周边的瓷画,重现这个故事。


后宫,居然是一个院子下凹的宫廷,原来在1417年,汉王朱高煦辟乐安州衙为藩王府后,将州衙进行了扩建,在原三堂的后面就原地势建造二层楼为私宅。汉王宫时期,四堂为汉王妃居室,左右厢房分别是王妃膳厅、郡主(汉王女)闺阁。

怡然堂,汉王居住的场所。依然重现豪华。



其后及左右,就是后花园了。


东北角,是财神庙。

往南,有观稼轩遗址。观稼轩本为一亭式建筑,是知府署官吏观察庄稼的地方。

从东路走到西路,穿过中轴线。

这边有个鸡鸣台,宣德元年朱高煦欲谋反,宣宗皇帝御驾乐安州,陈兵城北。据志载,炮声未响,南门楼倒塌,全城鸡鸣,朱高煦以为凶兆,不战自降。


几多兴亡事,都在一纸间。


说起滨州的历史,就不得不提武定。在滨州的土地上,大概有五百年的时间,是被称为武定州或者是武定府的。现在看到的府衙,是近年重建的。这里,老者免票。

走进仪门,一座高大的牌坊立在眼前。这是三门四柱式的牌坊,上面刻着的是“赐履雄封”四个大字,“赐”就是赏赐的意思,“履”本身指的是鞋子,在这里指的是脚下踩的土地,“赐履雄封”的意思是,武定府是皇帝赐予臣民的,这里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当年的武定府,左环渤海,右控平原,北接沧瀛,南连青济,被称为东国屏藩,北门锁钥。牌坊两侧的厢房里,分别设置了户房、兵房、刑房等等,沿袭中央的六部,规制严整。

德政堂,知府举行重大政务活动、开堂审案的场所。

牌匾都是为官之道,做没做到,老爷们自己清楚。

大堂上,重现戏剧《陈三两》的场面。这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传说明正德年间的一,江南女子李素萍流落武定州富春院做了艺妓,艺名陈三两,后为商人张子春强买为妾,陈三两誓死不从,告至州衙,知州李凤鸣收受贿赂,强行吧陈三两断给张子春,逼其离开武定州,陈三两无奈之下说出了当年在富春院认识书生陈奎,并教成奎读书的往事。知州不信,经试探才知陈三两就是自己幼年失散的姐姐。尽管他知道陈三两是自己的姐姐,仍认为贵不认贱,维持原判,逼姐姐嫁给张子春,离开武定州。恰在此时,巡按大人来到武定州,原来巡按大人就是。最后,姐弟相认,并将知州李凤鸣削职为民。
“家住山东在临清,李家大寨有门庭“,这句著名的陈三两戏曲中的唱词,指的是籍贯山东临清李家大寨(今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临西镇堤口村)的李素萍。戏曲《陈三两》就取材自今邢台市临西县在明代时的进士李本固和其姐姐李素萍的故事。李本固,临清李家寨(今邢台市临西县后堤口村)人,明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后任河南归德知府。



退思堂,二堂。这里是知府日常办公、一般案件、隐私案件堂审、会见外地官员等场所。

最初剧目为曲剧,后被京剧,豫剧,淮剧,越剧,锡剧,河北梆子等各剧种所移植,其中以京剧程派最为有名。今临西阳光公园上依然刻有陈三两爬堂的石刻故事。


退思堂,二堂。这里是知府日常办公、一般案件、隐私案件堂审、会见外地官员等场所。




1

英石盆景

三堂,就是内宅。现在修成了汉王府。汉王宫时期,汉王寝居之室。另外一重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里展开。

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多次拯救朱棣于危难的汉王朱高煦,因恃功骄纵,被徙封到乐安州。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来到此地,一直处心积虑,想象着像他父亲明成祖一样平北、南下,面南而尊,而乐安州、汉王府不过是他的一个无奈的暂居地,是他君临天下的跳板而已。

宣宗继位的第二年,汉王起兵造反,宣宗起初不忍动兵,却被一再挑衅,只好亲自出征。朱高煦兵败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处死。其后宣宗将乐安州改为武定州,汉王府就此衰败。


昌华堂内,重现当年王府的豪华。居然还有这么大的圣旨。

这样的龙椅,应该是僭越。据说宣宗皇帝念及叔侄之情,没有将朱高煦就地正法,把朱高煦和他的儿子们带回去囚禁起来。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大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压住铜缸,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周边的瓷画,重现这个故事。


后宫,居然是一个院子下凹的宫廷,原来在1417年,汉王朱高煦辟乐安州衙为藩王府后,将州衙进行了扩建,在原三堂的后面就原地势建造二层楼为私宅。汉王宫时期,四堂为汉王妃居室,左右厢房分别是王妃膳厅、郡主(汉王女)闺阁。

怡然堂,汉王居住的场所。依然重现豪华。



其后及左右,就是后花园了。


东北角,是财神庙。

往南,有观稼轩遗址。观稼轩本为一亭式建筑,是知府署官吏观察庄稼的地方。

从东路走到西路,穿过中轴线。

这边有个鸡鸣台,宣德元年朱高煦欲谋反,宣宗皇帝御驾乐安州,陈兵城北。据志载,炮声未响,南门楼倒塌,全城鸡鸣,朱高煦以为凶兆,不战自降。


几多兴亡事,都在一纸间。

前一篇:2019暑热走山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