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游:淅川香严寺·上

标签:
旅游丹江水库临济宗接官亭三绝一宝 |
分类: 鄂豫齐鲁 |
离开邓州,下一站就是淅川香严寺,那里实际上是位于和湖北交界的地方,靠着丹江水库。早饭后出发,有105公里的距离。开始走的是渠首大道,后面就是淅川山区的绕湖公路了。

路过丹江水库的观景台,停车驻足,溜达一下。丹江口水域横跨鄂、豫两省。丹江口水库 ,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

90年代,曾经在老河口看过丹江口,这回在河南境内相会,太多的时代变迁。

过了桥,又一处观景台。

丹江口水库,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形成,2012年丹江口大坝加高,2014年12月开始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看这绿水青山,水源地必须要很好的保护。


10点多,来到香严寺的路口,这里搞得高大威猛,实际上距离寺庙还有几公里。

20分钟后,到达真正的山门,验票入内。

绕了一小段,来到寺庙前。

香严寺号称中原四大寺之一,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都去过,这回来南阳,这里是主要目标之一。香严寺因唐代慧忠国师的强大影响力,奠定了其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历代高僧辈出。在香严寺历代住持中,共有六世九位临济正宗高僧担当,自1657年延续到1851年,近两百年时间,香严寺成为临济正宗的重要道场。

香严寺的石牌坊始建于大唐,明朝又重建。在横额上刻有“敕赐显通禅寺”六个大字,这是明成化年间朱见深皇帝所赐,由当朝驸马都尉沐昕亲笔所写。明朝时南阳被封为唐王府,明朝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名叫朱桱。居住南阳唐河,封为唐王府。重建石牌坊为嘉靖己亥年孟春时所立。

来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初一,少见其他游客,这里的香火真不旺。看到卖香的比香客多多了。香严寺在历史上三次灭佛,两次被火烧毁,现存房舍大多是清代建筑,虽然陈旧,体现出古香古色,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

香严寺原有上寺、下寺两禅院。1968年,下寺淹没于泱泱丹江口水库之中,现仅存上寺。上寺鼎盛时有殿宇楼榭400余间,后历经兴衰,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来到这里,看到庙宇古朴,大树参天,不同凡响呀。只是大门前的雕龙和栏杆是现代添置。

青石门框上雕刻对联一副,东为“志在春秋尼山而后一夫子”,西为“名光日月佛国之中大圣人”,这一文一武两圣人在这里和谐了。东西梢间有两个内方外圆的大窗,直径两米,恰似佛的双眼一样,佛光普照,洞察尘世凡俗。窗的上边有两副牌匾,东为宏法利生,西为祝国富民,这是建寺人对寺院的期望和作用。


院内,古树不是太多,据说1958年,大量古树被伐用作炼铁材料。

就这株侧柏,有1000年的树龄了。

钟楼近年重建,鼓楼不见踪影,这也是在我参观的寺庙中少有的。这与香严寺的风水有关。上寺东为龙山,西为虎山,南为面山,北为青风岭,寺院建在青风岭余脉的高台上,形成莲花地形,完全符合中国风水学大地气的规范,但遗憾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缺水,一建鼓楼寺院就会发生火灾。所以香严寺只有钟楼没有鼓楼。

大雄宝殿前的古碑,字迹模糊。这里有《香严寺创修钟楼记》立于康熙23年(1683),背面有康熙帝的书法老师沈荃59岁时(去世前一年)题写的寺名“香严古寺”。

过厅,又名接官亭,它为香严寺所独有。香严寺是两朝国师的道场,一朝皇帝在此出过家,正因为其皇家寺院的规格,才使这里修建了接官亭。过去大小官员来到香严寺,方丈会以最高礼仪迎接于接官亭前。

这一边的石碑,更是残破。


殿外四周环廊排列二十六根合抱大柱,柱高7米,每柱都有精雕鼔镜柱础。四周檐下数十个斗拱,造型别致,上刻有龙头、龙尾、象鼻形昂嘴,加上檐壁上数百幅栩栩如生的花鸟及人物故事图案,令人目不暇接。

各间均为二攒,攒上皆有旋子彩绘;栏额、雀替上面雕着“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及“山水花鸟”等图案;明、次间安装六抹头透雕雪花图案隔扇门12扇,左右次间前壁分别辟有坎窗,窗周围镶有佛教故事浮雕画像砖。

乾隆三十四年的重修香严寺记事碑。

介绍说香严寺拥有中原的“三绝一宝”。木雕、石雕、砖雕工艺为“三绝”,大雄宝殿内的古代原型壁画为“一宝”。

路过丹江水库的观景台,停车驻足,溜达一下。丹江口水域横跨鄂、豫两省。丹江口水库 ,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

90年代,曾经在老河口看过丹江口,这回在河南境内相会,太多的时代变迁。

过了桥,又一处观景台。

丹江口水库,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形成,2012年丹江口大坝加高,2014年12月开始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看这绿水青山,水源地必须要很好的保护。


10点多,来到香严寺的路口,这里搞得高大威猛,实际上距离寺庙还有几公里。

20分钟后,到达真正的山门,验票入内。

绕了一小段,来到寺庙前。

香严寺号称中原四大寺之一,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都去过,这回来南阳,这里是主要目标之一。香严寺因唐代慧忠国师的强大影响力,奠定了其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历代高僧辈出。在香严寺历代住持中,共有六世九位临济正宗高僧担当,自1657年延续到1851年,近两百年时间,香严寺成为临济正宗的重要道场。

香严寺的石牌坊始建于大唐,明朝又重建。在横额上刻有“敕赐显通禅寺”六个大字,这是明成化年间朱见深皇帝所赐,由当朝驸马都尉沐昕亲笔所写。明朝时南阳被封为唐王府,明朝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名叫朱桱。居住南阳唐河,封为唐王府。重建石牌坊为嘉靖己亥年孟春时所立。

来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初一,少见其他游客,这里的香火真不旺。看到卖香的比香客多多了。香严寺在历史上三次灭佛,两次被火烧毁,现存房舍大多是清代建筑,虽然陈旧,体现出古香古色,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

香严寺原有上寺、下寺两禅院。1968年,下寺淹没于泱泱丹江口水库之中,现仅存上寺。上寺鼎盛时有殿宇楼榭400余间,后历经兴衰,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来到这里,看到庙宇古朴,大树参天,不同凡响呀。只是大门前的雕龙和栏杆是现代添置。

青石门框上雕刻对联一副,东为“志在春秋尼山而后一夫子”,西为“名光日月佛国之中大圣人”,这一文一武两圣人在这里和谐了。东西梢间有两个内方外圆的大窗,直径两米,恰似佛的双眼一样,佛光普照,洞察尘世凡俗。窗的上边有两副牌匾,东为宏法利生,西为祝国富民,这是建寺人对寺院的期望和作用。

韦驮殿是第一座佛殿,该殿始建于清康熙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新修建。青砖灰瓦,封山裹檐,坡家垂直,该房是一座倒座式建筑。里面供奉的不是弥勒佛,而是关公关老爷,令我意外。

院内,古树不是太多,据说1958年,大量古树被伐用作炼铁材料。

就这株侧柏,有1000年的树龄了。

钟楼近年重建,鼓楼不见踪影,这也是在我参观的寺庙中少有的。这与香严寺的风水有关。上寺东为龙山,西为虎山,南为面山,北为青风岭,寺院建在青风岭余脉的高台上,形成莲花地形,完全符合中国风水学大地气的规范,但遗憾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缺水,一建鼓楼寺院就会发生火灾。所以香严寺只有钟楼没有鼓楼。

大雄宝殿前的古碑,字迹模糊。这里有《香严寺创修钟楼记》立于康熙23年(1683),背面有康熙帝的书法老师沈荃59岁时(去世前一年)题写的寺名“香严古寺”。

过厅,又名接官亭,它为香严寺所独有。香严寺是两朝国师的道场,一朝皇帝在此出过家,正因为其皇家寺院的规格,才使这里修建了接官亭。过去大小官员来到香严寺,方丈会以最高礼仪迎接于接官亭前。

这一边的石碑,更是残破。

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中心位置,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属硬山式建筑,两山出檐,四角挑檐突出丈余,飞脊挑梁,兼有南北建筑风格。

殿外四周环廊排列二十六根合抱大柱,柱高7米,每柱都有精雕鼔镜柱础。四周檐下数十个斗拱,造型别致,上刻有龙头、龙尾、象鼻形昂嘴,加上檐壁上数百幅栩栩如生的花鸟及人物故事图案,令人目不暇接。

各间均为二攒,攒上皆有旋子彩绘;栏额、雀替上面雕着“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及“山水花鸟”等图案;明、次间安装六抹头透雕雪花图案隔扇门12扇,左右次间前壁分别辟有坎窗,窗周围镶有佛教故事浮雕画像砖。

乾隆三十四年的重修香严寺记事碑。

介绍说香严寺拥有中原的“三绝一宝”。木雕、石雕、砖雕工艺为“三绝”,大雄宝殿内的古代原型壁画为“一宝”。
后一篇:2019春游:淅川香严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