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2019-03-07 07:01:04)
标签:

青铜尊盘

九鼎八簋

鉴缶

大尊缶

鹿角立鹤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侯乙,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 1978 年发掘。在湖北博物馆看过它的专馆,这里作为老家,应该更有看头。曾侯乙墓是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考古大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镈钟
擂鼓墩一号墓出土, 楚惠王赠给曾侯乙的镈钟,钲间部分有铭文,记载了楚惠王熊章为曾侯乙作宗彝这件事。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镈钟侧面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鹿角立鹤
通高143.5、鹤高110厘米。
鹤长喙上翘呈钩状,引颈昂首伫立,两翅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鹤首两侧插有两支铜质鹿角形枝杈。鹤的头、颈和鹿角上有错金几何纹饰,其它部位有铸成和镶嵌的云龙纹。
此器造型别致,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古人把仙人乘车叫“鹤驭”、“鹤驾”。此器出于墓主人棺侧,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鹿角立鹤 侧面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出土棺椁的漆面画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复原的曾侯乙塑像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连禁对壶
壶为敞口,厚方唇,长颈,圆鼓腹,圈足。壶盖有衔环蛇形钮,盖外沿套装勾连纹的镂孔盖罩。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器身饰蟠螭纹和内填蟠螭纹的蕉叶纹等。两壶内壁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禁面有两个并列的中空圆圈,以承放大壶圈足。禁的长边各有二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侧面均饰蟠螭等纹饰。
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大尊缶
这件大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綯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赋予它“酒器之王”的尊号并不为过。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残留着历经几千年的酒液,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这件大尊缶不仅为我们了解曾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土士贵族的豪饮之风。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鉴缶
“曾侯乙铜鉴缶”为国宝级文物,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这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鉴和尊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鉴的圈座附四兽形足,四角,四边共一个攀伏的龙形耳,方形和曲尺形的附加装饰镂空,方盖面中空,以容纳方尊、缶颈,盖饰变形蟠龙纹,浮雕盘龙纹和沟连纹,鉴口沿、颈部、腹部及圈足分别饰以蟠龙纹和蕉叶纹。缶盖呈方形隆起,四角附坚环钮,直口,方唇,溜肩,鼓腹下折内收,圈足缶身腹部四边各有一坚环耳。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彩漆木雕梅花鹿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漆木豆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九鼎八簋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历史上九鼎八簋是中央政权的象征,也就是只有天子可以拥有。而诸侯之能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但曾侯乙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虽是国君但在当时并非天子,理应是七鼎六簋,却为何是九鼎八簋呢?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在西周晚期开始,周王室走向衰落,各地诸侯兴起,象征封建秩序的礼乐制度,出现“礼崩乐坏”现象,青铜礼器也随之发生变化,诸侯们的“僭越”行为日益普遍,大夫越用诸侯之制也司空见惯,甚至有的诸侯所用礼器比天子还要豪华。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九鼎八簋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簋的细部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铜箕                                  漏铲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炭盆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炉盘
上下两层,是烧烤工具。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青铜尊盘
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十六节龙凤玉佩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金盏               漏匕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金杯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金带钩                                                               玉带钩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长兵器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士兵、战马的盔甲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彩漆 Chi
篪是我国古代一种管乐器,也就是所谓的竹埙,是一种低音吹奏乐器。周礼有记载,篪为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闭的一种横吹竹管乐器。从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两件横吹竹管乐器来看,均与文献所述篪的特征相似,而与笛有异。篪,浑厚、文雅而庄重,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编磬
青铜错金磬架,由一对圆雕怪兽及其头上插附的立柱为虡,两根圆杆作横梁,呈单面双层结构。兽顶插附的立柱从腰、顶两处与横梁榫接。横梁底等距焊铸铜环,以串钩挂磬。磬架施线条流畅的错金云纹。
32块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形若倨句,大小有异,分为两层四组。一磬虡兽舌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磬上刻有(其中有少量为墨书)编号和乐律铭文,计708字,意与曾候乙编钟铭辞相通。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编磬
经复原研究,知其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半音齐备。音色清脆,独具特色。同出有铭磬匣3具,彩绘磬槌两件。演奏时,需由1人双手执磬槌,跽地而击。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彩漆排箫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彩漆笙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彩漆瑟

节前湖北: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