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记:桐城·景点到处整修的老城
标签:
桐城派文物陈列馆龙眠河公园紫来桥六尺巷姚元之旧馆杂谈 |
分类: 浙江安徽 |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这里是文坛“桐城派”故里,享有“文都”盛誉。本想在六安参观皖西博物馆,因为闭馆整修而不得。从六安到桐城有115公里的距离,就是经过舒城后,有50公里的206国道在维修,不大好走。
到了桐城,住在老城区。这里离著名的六尺巷很近。想来桐城就奔它的大名气来的。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桐城被誉为“文都”,主要因为桐城派在清代时期的极大影响力。礼让牌坊在六尺巷的后口。
六尺巷故事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这条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园中太湖石,上面即是张英的刻有所提诗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乌石照壁,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照壁前有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刻“懿德流芳”。边上又在拆迁,大约要重现当年相府的模样,现在除了中间的六尺巷,左边是拆,右边已经成了空地。

离开六尺巷,走进北街小学,告诉保安想参观里面的文物。保安通情达理,登机身份证后进入。学校正在上课。

姚元之旧馆,使我们来北街小学的目标。姚元之,字伯昂,号荐青,桐城人,嘉庆进士,画家,官至左都御史。其旧馆现存三组建筑:前楼、东西厢房、后楼。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街小学的场地

进入姚元之旧馆,还没修复完毕。前后楼之间,东西厢房,中成院落。遇到一个工作人员,说不是缺少资金,而是遇到一个住户的刁难。

这是后楼,就是其中的一个住户成了钉子。

这座旧馆,现在只能看个外观。 现在是安徽省级文保。

东行不远,就是市府广场。这里可以是桐城的中心点。

桐城文庙,历史上可以上溯到1314年。多次遭遇兵火涂炭和自然灾害。这里是明代洪武年兴建的,但以后依然经过十多次的重建,说明其真是多灾多难。

要想进入文庙,这次也不行,因为它又在重修。里面的工人看到我们走近,更是一把关门,遇到灾星了?

就看个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斜撑、额枋、象眼均饰以砖雕、木刻、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入平仲学”、“侍席鲁君”、“可坛礼乐”、“李太白醉酒”、“陶渊明赏菊”、“林和靖观海”、“周敦颐爱莲”、“渔樵耕读”、“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孟母断杼”、“独占鳌头”、“威震寰宇”、“天宫赐福”、“魁星点斗”、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



北街小学的场地

进入姚元之旧馆,还没修复完毕。前后楼之间,东西厢房,中成院落。遇到一个工作人员,说不是缺少资金,而是遇到一个住户的刁难。

这是后楼,就是其中的一个住户成了钉子。

这座旧馆,现在只能看个外观。

东行不远,就是市府广场。这里可以是桐城的中心点。

桐城文庙,历史上可以上溯到1314年。多次遭遇兵火涂炭和自然灾害。这里是明代洪武年兴建的,但以后依然经过十多次的重建,说明其真是多灾多难。

要想进入文庙,这次也不行,因为它又在重修。里面的工人看到我们走近,更是一把关门,遇到灾星了?

就看个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斜撑、额枋、象眼均饰以砖雕、木刻、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入平仲学”、“侍席鲁君”、“可坛礼乐”、“李太白醉酒”、“陶渊明赏菊”、“林和靖观海”、“周敦颐爱莲”、“渔樵耕读”、“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孟母断杼”、“独占鳌头”、“威震寰宇”、“天宫赐福”、“魁星点斗”、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

进不了文庙,北面不远处的桐城派文物陈列馆倒是可以进去参观,可惜只开放前面一部分。管理员特别给我们开灯。说明平时少有游客。

桐城派主盟文坛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国,影响达于海外。此外,无论是哲学、史学、诗歌、音韵、绘画,还是美学、翻译、小说与戏剧创作,桐城人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之际,大量世家大族迁入桐城,程朱理学发展鼎盛,尊儒重教风气盛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成为民间共识,《桐城耆旧传》记载:“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桐城人于这一时期在科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进士240人,举人640人,贡生509人,明清两代进士、举人人数,与同属安庆府之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县进士与举人总和相比,还超越一倍有余。

戴名世(1653~1713),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
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二年二月初十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桐城派先驱。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方苞官至礼部右侍郎。
林纾·雪景山水图轴。作为同乡的我们,在这里遇到,深感亲切。林纾,闽县人,清末著名翻译家。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曾门四弟子”之一,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桐城文庙在维修,博物馆也就看不了。边上新场馆根本就只有个壳子,左公祠也闭门谢客。城区的景区就没什么可 看的了,早知如此,可以不必入住这里,既来之也只可安之。

一看还早,就来到龙眠河公园。喷泉、城市雕塑等,构成了沿河西侧靛丽的文化旅游风景线。


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陈于阶,邑人户部待郎盛汝谦,河南布政使吴一介营建砖城,周长三公里,城门楼六座,东曰“东作门”。崇祯八年(1635)张献军农民起义军攻城未克。故有“铁打桐城”之称,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破城,并以县署(现公安局)作运筹决策之所。


1939年因避日寇空袭,县长罗成钧下令拆城。今城墙虽毁,城基犹存,辟为长2250米,宽10米,光滑平坦的“环城马路”,交通称便。2008年桐城市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东作门,


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桥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全长48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

桥的迎水面设尖形分水墩, 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印证着老桥的古朴与沧桑。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当地民风淳朴,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

龙眠河横穿桐城市区,是桐城市一条重要的河流,沿河两岸是桐城的经济核心处。

顺着河岸,我们感受桐城的历史和现代。

六安、桐城两地想要去的地方都有扑空,下午就闲了,回酒店休息。

晚上,小城真幽静。餐馆的服务员很热情,还保存那种淳朴和自然,喜欢。

前一篇:冬游记:金寨·燕子河大峡谷
后一篇:冬游记:桐城·历史悠久的孔城老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