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35周年转场到漳州:古城到九龙江

标签:
漳州古城漳州孔庙送王船中山桥南山桥杂谈 |
分类: 八闽大地 |
中山公园原为漳州府治旧址,民国元年,改为龙溪县署。1919年,援闽粤军开辟闽南护法区,改龙溪县署为漳州第一公园。
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是其五大特色。

瞧瞧,够热闹吧,够休闲吧,都是上了年纪的,路上居然还有脚踏载客三轮车。

最近他们正在打造特色街区,在我看来,翻旧如旧,不要假的就行。

这样的街面,想起了原先的福州茶亭街,可惜现在茶亭街已经名不副实了。走进“府埕”老街,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就在这片街区中。这里也是闽南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基地。

在前台的墙壁上挂着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以上的名录,漳绣、漳州木偶雕刻…第一次知道漳州居然有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三项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别是布袋木偶、剪纸、东山南音。漳绣,还是第一次接触,够靓。


瞧瞧,够热闹吧,够休闲吧,都是上了年纪的,路上居然还有脚踏载客三轮车。

最近他们正在打造特色街区,在我看来,翻旧如旧,不要假的就行。

这样的街面,想起了原先的福州茶亭街,可惜现在茶亭街已经名不副实了。走进“府埕”老街,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就在这片街区中。这里也是闽南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基地。

在前台的墙壁上挂着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以上的名录,漳绣、漳州木偶雕刻…第一次知道漳州居然有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三项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别是布袋木偶、剪纸、东山南音。漳绣,还是第一次接触,够靓。

漳州八宝印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二批中华老字号,漳州三宝之一。

木偶雕刻,那是久闻大名了。

时间关系,不宜久留。继续在老街闲逛。这家汤圆顾客最多,都摆在街边了。

目标九龙江边,南下。


来到漳州文庙,顺路逛逛。漳州文庙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复故址。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


木偶雕刻,那是久闻大名了。

时间关系,不宜久留。继续在老街闲逛。这家汤圆顾客最多,都摆在街边了。

目标九龙江边,南下。


来到漳州文庙,顺路逛逛。漳州文庙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复故址。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

漳州文庙坐北朝南,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现大门以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


院子中的老夫子,如今并不孤单了。国学的再次兴起,小朋友来得多。

大成殿内,已经恢复到应有尽有了。





院子中的老夫子,如今并不孤单了。国学的再次兴起,小朋友来得多。

大成殿内,已经恢复到应有尽有了。



古漳州城内,号称有“三庵二院、九街十三巷、一株榕树不见天”。据说,“一株榕树”就是东桥亭的大榕树。在榕荫下有座庙,那就是东桥亭。漳州虽在唐朝建府,府治却拖至百年后才搬来芗城。并且迟至宋朝始垒土筑城。古城横轴线穿东西城门,这条轴线即现在的修文东路、修文西路,寺庙因骑漳州古城东边濠沟而建,前桥后庙,故名“东桥亭”。


一路到北京路,都是民国风的新街区。大约都是新楼盘,等待商家或文化产业入住。

夕阳下,来到九龙江边,看到漳州金发宫举办送王船活动。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是海峡两岸沿海渔村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漳州九龙江连家船上的进发宫就要举行代天巡狩送王船仪式。


亭庙前后三进,第一进始建于唐朝,供奉观世音菩萨;第二进始建于明朝,供奉西方三圣;第三进始建于清朝,供奉释迦牟尼佛。殿堂保存盘龙石柱等诸多文物,又有明清时代书法大家题写的楹联。到了年节,这里香火很旺。城市改造,周边拆迁甚多,但寺庙却保留下来了。

一路到北京路,都是民国风的新街区。大约都是新楼盘,等待商家或文化产业入住。

夕阳下,来到九龙江边,看到漳州金发宫举办送王船活动。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是海峡两岸沿海渔村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漳州九龙江连家船上的进发宫就要举行代天巡狩送王船仪式。

进发宫是九龙江船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庙,有500多年的历史。小庙宽90厘米,长85厘米,高88厘米,被称为是最神秘的袖珍水上庙宇。

九龙江,漳州的母亲河。

中山桥。漳州市中山桥,俗称旧桥,位于漳州城区南门外,跨九龙江西溪下游南河(即南门溪)。此处古时设渡,宋绍兴年间(1131年至1162年)始造浮桥。嘉定初年改建为石桥,长约74米,名通津桥。


九龙江,漳州的母亲河。

中山桥。漳州市中山桥,俗称旧桥,位于漳州城区南门外,跨九龙江西溪下游南河(即南门溪)。此处古时设渡,宋绍兴年间(1131年至1162年)始造浮桥。嘉定初年改建为石桥,长约74米,名通津桥。

民国14年(1925年),为兴建公路,将旧桥石梁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面。民国15年,建成通车,为龙诏公路上重要桥梁。1951年,该桥重新修建,桥长426.64米。1987年,为排泄溪河洪流,桥中沙洲民房店铺尽拆,沙洲夷平。至今仍为公路便桥。2005年7月起因安全问题禁止市民通行。2018年2月9日,这座已关闭13年已久的桥梁重新对公众开放。


中山桥上观日落。

桥头,有第一座中山桥的建造者孙宗蔡塑像。1925年,漳州商贾士绅捐资把这座历尽沧桑的古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孙宗蔡为工程董事长。


东面是战备桥,看这名字,符合当年福建前线的特殊时期。



中山桥上观日落。

桥头,有第一座中山桥的建造者孙宗蔡塑像。1925年,漳州商贾士绅捐资把这座历尽沧桑的古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孙宗蔡为工程董事长。


东面是战备桥,看这名字,符合当年福建前线的特殊时期。

南岸,有著名的南山寺,九十年代同事一起来过,如今物非人也非。中山桥边上,原来的新中山桥,现在改造成南山桥,也是一座步行桥,添加的重檐歇山顶廊门,两边各建两座四角古亭,这样整体风格与南山寺、漳州古城的风格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