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走台湾:台北市区碎片·归途

标签:
二二八公园急公好义坊台北宾馆台北府城北门凤梨酥 |
分类: 港澳台湾 |
在台湾的八日游,台北呆了三个晚上,想着以后还会再来,中部、东部这回没有安排。甚至这几年大火的九分,也没去。原本以为台湾如同闽南的概念,在几天的行走中,四散。可以说,喜欢上台湾,更多的是因为它的人文和社会进步。就算是不满,也可以上街表达,可以让人说话,这点比较好。

二二八和平公园内,除了位于北侧的国立台湾博物馆、位于中央的二二八纪念碑以及位于东南侧的二二八纪念馆外,还有自日治时期即辟建的露天音乐台、造景池塘与拱桥、绿地步道等;中露天音乐台战后经扩大改建,成为半圆顶型舞台今貌,1970年代末期曾经成为民歌演唱的主要场所。

二二八纪念碑,战后,国民政府于1945年接收台湾,两年后,二二八事件爆发。1996年2月28日,二二八和平纪念碑正式揭碑,以及基于历史上牵连所生的意涵,在当时的台北市长陈水扁主导下,新公园改名为「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次年并于公园内设立二二八纪念馆,成为一个追溯历史、抚平伤痛的纪念公园。

二二八纪念馆,当年的「台湾广播公司」厅舍。1947年2月28日下午,大批愤怒群众冲入这里,对外播音发出控诉,成为全台反抗活动蜂起的开端;之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陈仪也多次于该电台透过广播向民众喊话。这一层与二二八事件的历史关联,成为将近五十年后公园改名的缘由。

由于有台湾民众示威,二二八公园被拒马拦成两部分,台湾博物馆那边过不去,近在眼前的台大地铁站也到不了。只能从凯道绕过去。经过台北宾馆,看看这与众不同的大门。


捷运路过圆山饭店,非常醒目。1973年10月10日,由建筑师杨卓成设计新建的14层中国宫殿式大厦落成,圆山大饭店遂成为当时台北市的新地标。饭店独有的中国式宫殿外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据说蒋介石在规划圆山大饭店之初,即设有秘道通向附近的剑潭和北安公园,因此,饭店本身除了是台北市内一处极佳的观光胜地外,秘道传说更为圆山饭店增添一抹神秘色彩。

士林官邸前的小巷,中间一个单行道,窄窄的道路,还有红线,小店所有的杂物都必须放在红线内。这城市管理,人家没有城管,确实比大陆先进。

至于101大楼,暂时没有兴趣。仅仅是远远路过瞄一下。

台北的捷运,站点多,网络发达,不错。到了郊区就上了地面,和上海的相同。

到达动物园的捷运,车厢少,不是上下班时间也挺宽敞。

在西门町,吃过一回小火锅,还行。



经过桃园市区,感觉也是一座面积不小的城市。

转入机场支线,和我们福建的长乐外观比较一致了。

还要经过香港机场,家里人的购物有了直奔的方向。

特别提一下在桃园机场购买的微热山丘的凤梨酥,作为台湾回来的礼物挺好。包装设计很纯粹,好像小砖头,也非常环保,机场有专柜,而且和市区的专卖店价格一样,值得赞一下。

二二八公园内的“急公好义坊”创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一国家级的三级古迹。急公好义坊是为了表扬洪腾云热心公益而建的,热善好施的他,捐献社会福利不落人后,在艋舺兴建救济当地孤苦无依的人,又兴建义冢埋葬吾人收拾的无名尸骨,善名远播。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铭传为表扬洪腾云种种善行义举,乃奏请皇帝表扬,光绪皇帝下旨淮建,并亲书「急公好义」四字,次年牌坊建成,位在石坊街(今怀宁街与重庆南路之间的衡阳路),日人据台后为拓宽道路,移建于新公园内。
急公好义坊的形制是四柱三间,三楼二层的建筑,也就是四根柱子形成三个空间,中间称明间,两边称次间,有两层檐。楼指的是屋顶檐楼,屋顶分上下两层,在上层屋顶上有一个基座,原是放圣旨的,后因搬迁不见只剩底座而已。急公好义坊的质材为青斗石,石梁雕琢细腻。明间屋顶分上下两层,上下两层放「急公好义」匾,匾的两测刻有「琴、棋、书、画」,今已不易辨识。下层中央放事迹匾,书写建坊缘由,左右两端雕手持「文官捧印」,隐含「加官晋爵」之意。
事迹坊下面在两柱中间最粗的横向构材称额坊,也称大楣,坊的两端刻有龙首含衔,中央雕「双龙吐珠」,龙身左右夹杂有云纹。牌坊前有两对石狮子,小狮子是牌坊的栏杆柱;大狮子则是清代「台北府衙」的唯一留存物。

二二八和平公园内,除了位于北侧的国立台湾博物馆、位于中央的二二八纪念碑以及位于东南侧的二二八纪念馆外,还有自日治时期即辟建的露天音乐台、造景池塘与拱桥、绿地步道等;中露天音乐台战后经扩大改建,成为半圆顶型舞台今貌,1970年代末期曾经成为民歌演唱的主要场所。

二二八纪念碑,战后,国民政府于1945年接收台湾,两年后,二二八事件爆发。1996年2月28日,二二八和平纪念碑正式揭碑,以及基于历史上牵连所生的意涵,在当时的台北市长陈水扁主导下,新公园改名为「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次年并于公园内设立二二八纪念馆,成为一个追溯历史、抚平伤痛的纪念公园。

二二八纪念馆,当年的「台湾广播公司」厅舍。1947年2月28日下午,大批愤怒群众冲入这里,对外播音发出控诉,成为全台反抗活动蜂起的开端;之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陈仪也多次于该电台透过广播向民众喊话。这一层与二二八事件的历史关联,成为将近五十年后公园改名的缘由。

由于有台湾民众示威,二二八公园被拒马拦成两部分,台湾博物馆那边过不去,近在眼前的台大地铁站也到不了。只能从凯道绕过去。经过台北宾馆,看看这与众不同的大门。

台北宾馆是台湾当局的国宾馆,于1899年起造,1901年完工,由日本建筑师福田东吾、野村一郎设计,后再经森山松之助改建,是日治时期台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也被称为台湾最典雅的巴洛克式住宅建筑。宾馆建筑主体为凹字型,建筑屋顶为马萨(Mansard)式样,柱面为高耸罗马柱,是流行于法国第二时期的宫廷建筑式样。宾馆内有巴洛克式花叶雕饰,金箔缠绕细脚纹路的垂吊水晶灯,样式华丽、外有日本近代池泉式庭园。目前划归台湾当局“外交部”管理。
台北宾馆原为日本台湾总督之“总督官邸”,靠近当时的台湾总督府。日据时期,日本皇戚贵族、政要权贵络绎不绝,皇太子裕仁(日皇昭和)访台也曾下榻在此。日本战败后,“外长”叶公超和日本外相河田烈两人,于1953年在此处签订了“中日和约”。

捷运路过圆山饭店,非常醒目。1973年10月10日,由建筑师杨卓成设计新建的14层中国宫殿式大厦落成,圆山大饭店遂成为当时台北市的新地标。饭店独有的中国式宫殿外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据说蒋介石在规划圆山大饭店之初,即设有秘道通向附近的剑潭和北安公园,因此,饭店本身除了是台北市内一处极佳的观光胜地外,秘道传说更为圆山饭店增添一抹神秘色彩。

士林官邸前的小巷,中间一个单行道,窄窄的道路,还有红线,小店所有的杂物都必须放在红线内。这城市管理,人家没有城管,确实比大陆先进。

至于101大楼,暂时没有兴趣。仅仅是远远路过瞄一下。

台北的捷运,站点多,网络发达,不错。到了郊区就上了地面,和上海的相同。

到达动物园的捷运,车厢少,不是上下班时间也挺宽敞。

在西门町,吃过一回小火锅,还行。

11日上午,吃过早餐,从西门町走到台北车站。经过台北府城北门(承恩门),清代台北府城唯一被完整保留至今的城门遗迹;百余年来,府城几经都市更新与街道拓建,早被拆除无踪,如今仅剩北门夹处在繁忙的现代高架道路之间,标示着台北城走过的历史岁月。

那边,是台北车站,是集公交、捷运、台铁、高铁一体的运输枢纽。



台北的城市道路,小路多,单行线多,好在我们没有来开车。

台北车站是全台湾运量最大的车站,也是大台北地区首要的交通枢纽,介绍说每日利用车站转乘的旅客约60万人次以上。我们乘坐国光巴士去桃园机场,位于车站的西北角,这让我们步行走了比较远。车站东面的场地,居然还有老式的蒸汽车头,对于步履匆匆的旅客,有几个会驻足参观呢?

与我们大陆许多去机场的大巴类似,国光的舒适度相对更高,可以看路上的风景。而且比起捷运,它的车费便宜。从淡水河上经过,淡水河,台湾唯一曾可通航河道,过去了就是新北市的三重区。


那边,是台北车站,是集公交、捷运、台铁、高铁一体的运输枢纽。

路过的这座台北邮局的前身为刘铭传所创设的「邮政总局」,日治时期,由于铁路网设立,火车站的地位日益重要,而邮局业务因为和火车站关系密切,于是迁到今日位置。起初是日式木造建筑,后因火灾焚毁,乃于1929年重新改建为水泥钢筋大楼。台北邮局是一栋巨大的四层建筑,装饰简单、线条简洁。入口门廊突出且呈圆拱状,建物正面配置四组双圆形古典式门柱及山头装饰,外观上使用窗洞间内立双柱分隔窗扇且分化成两大一小的三开间正面,内部大厅挑高两层,构造採简化设计,柱子与大厅天花板的古典雕刻,十分细緻优雅。

北门的设计属封闭的碉堡建筑,城座中央开有进出府城的城门孔道,为当时大稻埕进入台北的必经之路。屋顶的线条优美、简单,燕尾翘起,是传统闽式建筑常见的歇山式飞檐。

台北的城市道路,小路多,单行线多,好在我们没有来开车。

台北车站是全台湾运量最大的车站,也是大台北地区首要的交通枢纽,介绍说每日利用车站转乘的旅客约60万人次以上。我们乘坐国光巴士去桃园机场,位于车站的西北角,这让我们步行走了比较远。车站东面的场地,居然还有老式的蒸汽车头,对于步履匆匆的旅客,有几个会驻足参观呢?

与我们大陆许多去机场的大巴类似,国光的舒适度相对更高,可以看路上的风景。而且比起捷运,它的车费便宜。从淡水河上经过,淡水河,台湾唯一曾可通航河道,过去了就是新北市的三重区。

走中山高速,还经过一片山林,看到山头上不少的住宅群。


经过桃园市区,感觉也是一座面积不小的城市。

转入机场支线,和我们福建的长乐外观比较一致了。

还要经过香港机场,家里人的购物有了直奔的方向。

特别提一下在桃园机场购买的微热山丘的凤梨酥,作为台湾回来的礼物挺好。包装设计很纯粹,好像小砖头,也非常环保,机场有专柜,而且和市区的专卖店价格一样,值得赞一下。

后一篇:三月江苏行:南京博物院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