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莆田:市博物馆 历史文化陈列
标签:
雕刻艺术妈祖信仰莆田民俗倭寇之乱绶溪公园杂谈 |
分类: 八闽大地 |
2016年夏天专门去了一次莆田,当时莆田市博物馆新馆已经建好,但还在内部装修,无法入内。今年一月底,我们又来了,这回可以入门参观。位于新区的博物馆,周围就少了人气。
圆形的外立面,是莆田江山图的石雕作品,从海上湄洲岛开始,很长。
周边,是莆田新城区,绶溪公园。
博物馆建筑部分,是一个主馆,一个副馆,呈如意状。妈祖的故乡嘛,设计者要表达吉祥如意。
中间是如意柄,所以架空,更加通气。
入馆参观,管理人员不少,参观人还不如他们多。内饰相当豪华。
宋代以来,莆田地区文气大升,出了不少科举人物。历代共有状元21人、宰相17人、榜眼7人、探花5人、尚书61人、进士2482人,在全国300多个地市中名列前茅。
莆田的历史,到了明代,抗倭成了主题。在“嘉靖大倭寇”中,莆田受害极烈。自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一年,20年间莆田被劫掠达15次,最后一次兴化府城甚至沦陷长达两月,总人口不到20万的莆田有3万人罹难。作为倭难中唯一被攻陷的府城,这场战乱对莆田留下的创伤是极重的。至今莆田仍因为屠杀后正月初二收殓尸体、正月初五才过年的一段传说,每年定正月初二为“探亡日”,绝不走亲访友,正月初五“做大岁”,庆祝新年。
当官的警示碑,现在各地的衙门古迹都可以看到。城砖,莆田城历史的见证。
莆田,自南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郑露、郑庄、郑淑“开莆来学”,掀起了古代莆田风起云涌的儒家思想风暴,衣冢南渡的莆田人,秉承祖先生生不息的文化遗传,筑书堂,兴儒学,晨读暮诵,日书夜经,以全国密度最高的书堂书院书舍布下了莆田人辽阔而又干净的书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赶超中原先进文化,终将在这部浩如云烟的科举之书上,书写着“文献名邦”的崇高荣誉。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出现了黄璞、陈文龙、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还有蔡京、蔡卞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莆田民俗,和福州的接近。只有过年,因为倭乱,现在有所不同。
妈祖信仰,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妈祖信仰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她同样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
整个展厅,是妈祖事迹及显灵传说。
妈祖她作为一个汉族民间的渔家女,善良正直,见义勇为,扶贫济困,解救危难,造福民众,保护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凡此种种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才会深受百姓的崇敬。妈祖做了很多有益于民众的善事义举,因此受到了海内外很多百姓的尊敬和膜拜。
历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使妈祖由汉族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田到泉州,再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莆田雕刻艺术馆,展出文物多是明清两代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