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徽州 潜口古民居 明园篇 上

标签:
司谏第吴建华宅胡永基宅方氏宗祠坊善化亭 |
分类: 浙江安徽 |
出了清园,下山坡,就可以看到明园了,一些云雾,更有冬天的气息。1982年,为集中保护古建筑,国家文物局批准,将分散在歙县和徽州的郑村、许村、潜口、西溪南等地的10余处较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存的明代建筑拆迁复原,移建潜口民宅。拆建工程自1984年至1994年底,先后迁建了3座祠堂、5幢民宅、1座路亭、1座石牌坊。

没有给明园拍个全景,这里借用网络上的照片来一张,可以感觉到明园的立意和建造,比清园更胜一筹。这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

进门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原坐落在唐贝村东,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现搬迁至潜口民宅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红石、单孔拱桥,石灰砌筑,两头桥墩各有镇水兽神龛。

桥长2.7米,宽2.45米,拱高0.92米。下游桥额石上嵌匾,上书“荫秀桥”三字,娟秀有神,“荫”字与“秀”字上半个为阴刻;“桥”字与“秀”下半为阳刻。据查唐贝村对面原有座尼庵,系尼姑集资建造,所以桥铭一半阴刻一半阳刻,桥铭落款为“嘉靖甲寅夏”。

过桥没几步,就看到这座牌坊。这是方氏宗祠坊,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处罗田村南方氏宗祠门前,皖赣铁路建设祠堂拆毁。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


没有给明园拍个全景,这里借用网络上的照片来一张,可以感觉到明园的立意和建造,比清园更胜一筹。这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

进门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原坐落在唐贝村东,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现搬迁至潜口民宅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红石、单孔拱桥,石灰砌筑,两头桥墩各有镇水兽神龛。

桥长2.7米,宽2.45米,拱高0.92米。下游桥额石上嵌匾,上书“荫秀桥”三字,娟秀有神,“荫”字与“秀”字上半个为阴刻;“桥”字与“秀”下半为阳刻。据查唐贝村对面原有座尼庵,系尼姑集资建造,所以桥铭一半阴刻一半阳刻,桥铭落款为“嘉靖甲寅夏”。

过桥没几步,就看到这座牌坊。这是方氏宗祠坊,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处罗田村南方氏宗祠门前,皖赣铁路建设祠堂拆毁。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

龙凤榜正面雕刻“魁星图”,反面雕刻“月宫桂树图”。额匾前后两面均刻“方氏宗祠”四个大字,落款“嘉靖丁亥年仲春立”。无法走到背面,拍不到。
麻石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五楼,通宽8.40米,高9.50米。因白麻石易雕琢,梁枋上全部高浮雕,有狮、大鹏、麒麟、仙鹤、莲花、荷叶等,斗拱上有上昂逸出,有云板装饰;。在龙凤榜上用图案喻示意义的,古徽州所有牌坊中,尚属独例。
迂回登山,即有一亭,名曰“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坐落在许村镇杨充岭,亭名“善化”,乃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

脊檩上尚有始建时题款:嘉靖辛亥春,许村许岩保偕室宋氏喜舍杨充岭石路雨亭,以便往来,福佑攸归者。两道梁上书有“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对联。

亭方形,四石柱侧脚明显。木构架、小青瓦、飞檐翘角、歇山顶、脊饰龙吻、双排如意,斗拱补间为“一斗三升”,柱头有“斗口挑”挑出挑檐。

穿过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原坐落在潜口村,砖木结构厅堂,三间二进,是永乐初吏科给事中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的家祠。


天井对着水池,上有石桥,这样的祠堂还是第一次见到。


享堂悬永乐四年明成祖敕谕匾额一方。但锁着,进不去。

该建筑面阔3间12.32米,进深18.26米。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单步果和斗拱都有精美的雕刻。尤其枫拱宛如流云飞卷,显示出明代营建风尚。


再过去,是吴建华宅,为明代中期民居,与司谏第毗邻,是汪善后代的住宅,近代卖给吴姓为业。该房初建时为3层楼房,明清间汪姓后人改为2层。该宅为砖木结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面阔3间10.1米,进深10.22米,通高8米。

进门,就是竖式天井。楼层虽有改动,但底层的梭柱、月梁、斗拱,芦苇墙、裙板及壁装修等,仍保留典型徽州明代建筑风格。

这些地砖,应该是原物。

正屋前面天井四周檐口装有砖制水枧槽、陶瓷落水管。由于受当时其它房屋前后左右不同条件的限制,该宅后排柱架和墙休呈斜形,不成直角,大门不在正面,而开在右廊,左廊设楼梯。

方文泰宅为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潜口乡绅沙村。口字形四合院,2进3间楼房。通面阔9.33米,进深15.9米,高8.8米。门锁着,进不去。

该房内装修比较讲究,借用别人的照片看看。窗外栏杆两旁望柱头雕有莲瓣,栏身上部有雕刻极佳的云拱3个,下部四周嵌有雕镂精巧的镂空花板,中央用镂空方格,楼面弧栏杆是该 宅最突出部分,在明间缝檐柱之间置有座板,栏杆身向外弯曲,超出檐柱外侧,形状略似靠背,人称飞来椅或美人靠。楼上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壹门装饰,雕工精美。


脊檩上尚有始建时题款:嘉靖辛亥春,许村许岩保偕室宋氏喜舍杨充岭石路雨亭,以便往来,福佑攸归者。两道梁上书有“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对联。

亭方形,四石柱侧脚明显。木构架、小青瓦、飞檐翘角、歇山顶、脊饰龙吻、双排如意,斗拱补间为“一斗三升”,柱头有“斗口挑”挑出挑檐。

穿过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原坐落在潜口村,砖木结构厅堂,三间二进,是永乐初吏科给事中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的家祠。


天井对着水池,上有石桥,这样的祠堂还是第一次见到。


享堂悬永乐四年明成祖敕谕匾额一方。但锁着,进不去。

该建筑面阔3间12.32米,进深18.26米。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单步果和斗拱都有精美的雕刻。尤其枫拱宛如流云飞卷,显示出明代营建风尚。


再过去,是吴建华宅,为明代中期民居,与司谏第毗邻,是汪善后代的住宅,近代卖给吴姓为业。该房初建时为3层楼房,明清间汪姓后人改为2层。该宅为砖木结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面阔3间10.1米,进深10.22米,通高8米。

进门,就是竖式天井。楼层虽有改动,但底层的梭柱、月梁、斗拱,芦苇墙、裙板及壁装修等,仍保留典型徽州明代建筑风格。

这些地砖,应该是原物。

正屋前面天井四周檐口装有砖制水枧槽、陶瓷落水管。由于受当时其它房屋前后左右不同条件的限制,该宅后排柱架和墙休呈斜形,不成直角,大门不在正面,而开在右廊,左廊设楼梯。

方文泰宅为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潜口乡绅沙村。口字形四合院,2进3间楼房。通面阔9.33米,进深15.9米,高8.8米。门锁着,进不去。

该房内装修比较讲究,借用别人的照片看看。窗外栏杆两旁望柱头雕有莲瓣,栏身上部有雕刻极佳的云拱3个,下部四周嵌有雕镂精巧的镂空花板,中央用镂空方格,楼面弧栏杆是该 宅最突出部分,在明间缝檐柱之间置有座板,栏杆身向外弯曲,超出檐柱外侧,形状略似靠背,人称飞来椅或美人靠。楼上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壹门装饰,雕工精美。

顺势而下,来到山脚的最里面,是胡永基宅。原坐落在西溪南乡琶塘村,明代中期砖木结构楼房,以屋脊一下为界,分成两进。

楼下脊前五开间。三开间为客厅,两稍间为卧室。

前天井西厢有边门通往户外,楼上柱网跟楼下不对齐,楼上木构架具有明代早期建筑特征。如梁栿截面扁平、梁眉起翘平缓、叉手、梁头雕琢古朴。


楼下脊前五开间。三开间为客厅,两稍间为卧室。

前天井西厢有边门通往户外,楼上柱网跟楼下不对齐,楼上木构架具有明代早期建筑特征。如梁栿截面扁平、梁眉起翘平缓、叉手、梁头雕琢古朴。

梁栿下全部有丁字拱,拱眼深刻雕花,且有芦苇墙在枋间一直装修到顶,楼上楼下均有大方砖铺地,最精美的地方是围拥前开天井的三面楼行,装修雕花栏杆板,上下五行,采用壶门装修,雕满了花鸟鱼虫等动物图案,有透雕、镂空雕和高浮雕,充分体现了徽州明代的工艺水平。
前一篇:冬至徽州 潜口古民居 清园篇 下
后一篇:冬至徽州 潜口古民居 明园篇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