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之旅:天台国清寺 上

标签:
鱼乐国教观总持隋塔隋梅雨花殿 |
分类: 浙江安徽 |
天台国清寺是2006年的国保单位,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
影响远及国内外。来天台,这里不去不行。驱车来到这里,就差一公里被警察拦住了,只能停在外面的场地,国庆人多,可以理解。乘坐公交要绕路进来,花了不少时间。购票入门,还只有田野,原来这是算是景区,到了寺庙还要另外购票,感觉说不清。

这样的林中路,有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感觉。假日里,照样有特权车进出。

高大的树木,显示这里的环境保护很是得力。

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

建于隋唐时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七佛塔,七佛塔旁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据说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是镂空的。

先来隋塔参观。

沿着塔基转一圈。这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塔基加固,最高的破损严重。底层更是空洞不少。就这么破烂不堪的砖塔,可以屹立千年,叹服古人的建造工艺。


迎面是寒拾亭,飞檐翘角,石砌门窗,亭名取自寒山、拾得两人名字。亭的前后有“五峰胜境”和“万松深处”的匾额。寒山和拾得,在我国民间称“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国清寺四围有五座山峰:寺前祥云峰、寺后八桂峰、寺东灵禽峰、寺西灵芝峰、寺西北映霞峰。

这里,感觉像是寺庙的传达室。


水不多,有座小桥:丰干桥。这些都为纪念唐代国清寺内寒山、拾得和丰干三位高僧而命名的。

过桥,迎面是“隋代古寺”四个大字,奇怪的是隋字中少了“工”,不知何讲。

到了这里需要另外购票,才可入内。山门有麒麟把手,留下香火钱。

与其它寺院相比,这里的寺门较小,还拐了一个弯,横匾上书“国清讲寺”。

进了寺庙的大门,再拐个直角,回到中轴线。国清寺处于高大的林木中。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 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

庙前两侧,也是古木森森。不过现在看到的寺庙不是隋代的原址。先是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隋开皇十八年依据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有隋炀帝派司马王弘监造。唐会昌中废。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可见最初比较小。以后是屡废屡修,一直到文革。

既然是雍正帝下旨修建,现在看到的建筑都具有清代官家寺庙的模式。首先的弥勒殿。殿的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上书“雍正十二年□月”。

先不进,扫外围先。去鱼乐国。

墙角也不能落空。

从“双涧萦流”的小门进去,只见古木苍郁,鱼池如镜。可惜发现这里成了放生池,动物太多了。

乾隆御碑,边上还有鱼乐国石碑,那是董其昌所书。

该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朝,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建,塔身黄褐色,高有59米余,是六面九级。看这杂草丛生,还能巍然屹立,赞一声。

这样的林中路,有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感觉。假日里,照样有特权车进出。

高大的树木,显示这里的环境保护很是得力。

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

建于隋唐时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七佛塔,七佛塔旁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据说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是镂空的。

先来隋塔参观。

沿着塔基转一圈。这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塔基加固,最高的破损严重。底层更是空洞不少。就这么破烂不堪的砖塔,可以屹立千年,叹服古人的建造工艺。


迎面是寒拾亭,飞檐翘角,石砌门窗,亭名取自寒山、拾得两人名字。亭的前后有“五峰胜境”和“万松深处”的匾额。寒山和拾得,在我国民间称“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国清寺四围有五座山峰:寺前祥云峰、寺后八桂峰、寺东灵禽峰、寺西灵芝峰、寺西北映霞峰。

这里,感觉像是寺庙的传达室。

“教观总持”。智者大师本意的话,就是有教有观,有闻有慧,这是佛教天台宗的立宗之本。

水不多,有座小桥:丰干桥。这些都为纪念唐代国清寺内寒山、拾得和丰干三位高僧而命名的。

过桥,迎面是“隋代古寺”四个大字,奇怪的是隋字中少了“工”,不知何讲。

到了这里需要另外购票,才可入内。山门有麒麟把手,留下香火钱。

与其它寺院相比,这里的寺门较小,还拐了一个弯,横匾上书“国清讲寺”。

进了寺庙的大门,再拐个直角,回到中轴线。国清寺处于高大的林木中。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 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

庙前两侧,也是古木森森。不过现在看到的寺庙不是隋代的原址。先是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隋开皇十八年依据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有隋炀帝派司马王弘监造。唐会昌中废。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可见最初比较小。以后是屡废屡修,一直到文革。

既然是雍正帝下旨修建,现在看到的建筑都具有清代官家寺庙的模式。首先的弥勒殿。殿的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上书“雍正十二年□月”。

先不进,扫外围先。去鱼乐国。

墙角也不能落空。

从“双涧萦流”的小门进去,只见古木苍郁,鱼池如镜。可惜发现这里成了放生池,动物太多了。

乾隆御碑,边上还有鱼乐国石碑,那是董其昌所书。

前一篇:国庆之旅:天台济公故居
后一篇:国庆之旅:天台国清寺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