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之州:秋凉中 初探上下杭
标签:
三通桥星安桥隆平路上杭路新桥仔河 |
分类: 闽都十邑 |
福州的上下杭,曾经是闽省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其商业范围上达闽北,下通海外,因闽江水运和海路畅通。所以城里的三坊七巷是达官贵人的居所,上下杭则是商埠的所在。当然由于时代变迁,江水外移,大庙山不再临江,闽江航运一直到80年代集中到了苍霞洲、瀛洲,上下杭逐渐败落。铁路、公路的发展,闽江水运更是萧条,现在的苍霞洲看不到码头,瀛洲也只剩下了一个闽江观光。

再拐回下杭路,依旧的破旧。从这条保留得窄窄小巷子再走回新桥仔河。巷口的小香炉还有观音在微笑。

如此窄巷,福州的街区基本难以找到了。

榕树的气根,岁月的标志。

再走一趟小河畔,再听一回秋水流。



从南岸走过。。。

闲的发腻的保安,成了一座门神。

回到三通桥,三通古桥位于下杭路东头,曾是福州一景。始建于清代嘉庆丙寅年间(1806年),石构拱桥,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颇具气势,长度为三十六点七米,宽为三点一米。所谓“三通”,是指城内三条小河通过此桥,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河流、水位没改变之前,三条小河同时在桥下涨潮、退潮的奇观,令人拍手叫绝。古河道自唐五代以来就是福州的重要航运通道,历史上这一带就是交通便捷,物流通畅的地方,桥下百舸争流,桥上行旅络绎。1992年,它被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自从桥的附近中亭街进行房地产开发后,这里的历史风貌被彻底改变了。2000年5月,开发商擅自毁桥、填河,把工地扩展到古河道上,毁桥、填河事件轰动一时。2004年才按原样、原材料重新修建成,但两条古河道已被填埋,仅存一条河,且东头的河道已被覆盖成为涵洞,无法按原址、原貌修复古桥,原本是东西走向的桥,目前却是南北走向,改变了走向且离开原址十米之外。

作为福州商业的集中地,上下杭在清代民国最为发达。现在保留下的建筑都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把上下杭修复改造,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河道两旁一路修到了隆平路,这一带已经焕然一新了。
位于三通桥与星安桥之间的张真君祖庙,在三通桥下河道敞未被填之前,每逢涨潮之际,达道河东西段、三捷河的潮水便会在此处交集,形成“圣君殿水两头涨”的水文奇观,明清时期各地的商贾,本着“财源滚滚,随潮而来”的祈愿,云集上下杭一带,以此地作为在“福”地发财的“聚宝盆”,祖殿内供奉的张真君也被奉为了“商神”,福州的“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都曾设在殿内。

现在两边的民居少了,宗教建筑还得到保留,而且还成了文物单位。

天空中,秋雨濛濛,有点凉意。

现在可以参观的,也只有这些建筑的外观,和保安聊了几句,说建了三年也才整了一条河,一条街。下杭路至今依然是老样子,要跟上三坊七巷的步伐还要几年。

这座小桥叫星安桥,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经嘉庆九年(180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宣统二年(1910年)、民国14年等多次重修。桥长18.3米,宽2.1米,花岗石三门拱桥,已塞二门。桥二侧石板有“乾隆丙午新建”、“嘉庆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张重修憔善社监督”等题刻。

比三通桥有幸,星安桥还是原址不动。

这里一个景观,是榕树从桥墩上长出,有关方面现在加了不少的支撑。星安桥连接旧时上下杭的“福星铺”和苍霞洲的“安乐铺”,桥名自两铺中各取一字合成。桥虽不大起眼,却也是旧南驿道上的一大节点。由此往南到苍霞洲闽江边上可乘渡船至对岸南台岛的龙潭古渡,过白鹭岭即可到达阳岐古渡。


这座古建,没有标志,像是祠堂,也像是庙宇。

走到隆平路,北向通往上杭路。再西去就是三保街。记得小时候数十次来到这里,因为父亲的单位就位于这一段。隆平路是贯穿上杭路和下杭路的一条小路,北端可通往龙岭顶,南连妈祖道,长不到四百米,在清末到民国期间可谓商铺云集、街市繁华。原来较著名的有元昌、广芝林国药行。金源、立大颜料行,刘天记棉布行等商铺都云集此地。留下的一栋栋老宅子,大都是中西结合的前店后住宅的结构,青砖西式立面加上中式的内部。

隆平路15号是原来的刘天记棉布行,也正在修缮。这栋建筑很有特色,大门正中是两排四根粗大的门柱,底层为高大的石拱门,门框上方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还有椭圆形的窗框、铁艺栏杆和尖顶门窗。而进入楼内,有一个大木梯通往二楼。显然里面还有住家。

上杭路,现在可以看的也只有外观。小时候堂姨妈家就在上杭路口,里面也是庭院深深。前几年就拆迁了。

建郡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为在榕的建宁商人提供的住所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解放后,戏台和看楼被拆,改造成两排居民楼,正殿被改建为上杭社区居委会,彩气山上的后花园被改作居民区。如今,建宁会馆动工修复,据说一期修复已经完成。


福州商会,还在修复中,现在可以看到的,还是伸出墙外的高大榕树。


现在两边的民居少了,宗教建筑还得到保留,而且还成了文物单位。

天空中,秋雨濛濛,有点凉意。

现在可以参观的,也只有这些建筑的外观,和保安聊了几句,说建了三年也才整了一条河,一条街。下杭路至今依然是老样子,要跟上三坊七巷的步伐还要几年。

这座小桥叫星安桥,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经嘉庆九年(180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宣统二年(1910年)、民国14年等多次重修。桥长18.3米,宽2.1米,花岗石三门拱桥,已塞二门。桥二侧石板有“乾隆丙午新建”、“嘉庆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张重修憔善社监督”等题刻。

比三通桥有幸,星安桥还是原址不动。

这里一个景观,是榕树从桥墩上长出,有关方面现在加了不少的支撑。星安桥连接旧时上下杭的“福星铺”和苍霞洲的“安乐铺”,桥名自两铺中各取一字合成。桥虽不大起眼,却也是旧南驿道上的一大节点。由此往南到苍霞洲闽江边上可乘渡船至对岸南台岛的龙潭古渡,过白鹭岭即可到达阳岐古渡。


这座古建,没有标志,像是祠堂,也像是庙宇。

走到隆平路,北向通往上杭路。再西去就是三保街。记得小时候数十次来到这里,因为父亲的单位就位于这一段。隆平路是贯穿上杭路和下杭路的一条小路,北端可通往龙岭顶,南连妈祖道,长不到四百米,在清末到民国期间可谓商铺云集、街市繁华。原来较著名的有元昌、广芝林国药行。金源、立大颜料行,刘天记棉布行等商铺都云集此地。留下的一栋栋老宅子,大都是中西结合的前店后住宅的结构,青砖西式立面加上中式的内部。

隆平路15号是原来的刘天记棉布行,也正在修缮。这栋建筑很有特色,大门正中是两排四根粗大的门柱,底层为高大的石拱门,门框上方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还有椭圆形的窗框、铁艺栏杆和尖顶门窗。而进入楼内,有一个大木梯通往二楼。显然里面还有住家。

上杭路,现在可以看的也只有外观。小时候堂姨妈家就在上杭路口,里面也是庭院深深。前几年就拆迁了。

建郡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为在榕的建宁商人提供的住所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解放后,戏台和看楼被拆,改造成两排居民楼,正殿被改建为上杭社区居委会,彩气山上的后花园被改作居民区。如今,建宁会馆动工修复,据说一期修复已经完成。


福州商会,还在修复中,现在可以看到的,还是伸出墙外的高大榕树。

上杭路的东头,已经接上高层的居民区了。

再拐回下杭路,依旧的破旧。从这条保留得窄窄小巷子再走回新桥仔河。巷口的小香炉还有观音在微笑。

如此窄巷,福州的街区基本难以找到了。

榕树的气根,岁月的标志。

再走一趟小河畔,再听一回秋水流。



从南岸走过。。。

闲的发腻的保安,成了一座门神。

回到三通桥,三通古桥位于下杭路东头,曾是福州一景。始建于清代嘉庆丙寅年间(1806年),石构拱桥,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颇具气势,长度为三十六点七米,宽为三点一米。所谓“三通”,是指城内三条小河通过此桥,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河流、水位没改变之前,三条小河同时在桥下涨潮、退潮的奇观,令人拍手叫绝。古河道自唐五代以来就是福州的重要航运通道,历史上这一带就是交通便捷,物流通畅的地方,桥下百舸争流,桥上行旅络绎。1992年,它被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自从桥的附近中亭街进行房地产开发后,这里的历史风貌被彻底改变了。2000年5月,开发商擅自毁桥、填河,把工地扩展到古河道上,毁桥、填河事件轰动一时。2004年才按原样、原材料重新修建成,但两条古河道已被填埋,仅存一条河,且东头的河道已被覆盖成为涵洞,无法按原址、原貌修复古桥,原本是东西走向的桥,目前却是南北走向,改变了走向且离开原址十米之外。

前一篇:艺术之家:省美术馆 杨明作品展
后一篇:国庆之旅:温州江心屿 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