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秋:文成·神机妙算刘基庙

标签:
青田南田镇王佐诚意伯祠堂 |
分类: 浙江安徽 |
本是青田的刘基刘伯温,和曾国藩一样,因为身后故乡区划变更改了籍贯。来到南田镇,刘基庙就在镇区的边缘。南田,号称位列天下七十二福地之第六。

进门,就有金水桥。刘伯温,1311年出生于南田镇武阳村,22岁中进士,26岁为官,任江西高安县丞,次年为县令,4年后弃官回家,谱写了《郁离子》等雄文诗卷,那都是在元代。50岁应朱元璋之邀重新出山,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洪武四年告老回归,不久就卒于故里。

庙前有数杆大旗,刘基庙的刻石。现在是省级文保。这里,文革时期遭冲击,许多文物失散。

和“王佐”木坊相对的,是“帝师”坊。“王佐”、“帝师”、“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这些都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御笔题写。

头门,“钦建诚意伯庙”说明这是皇帝赐建的。刘基只封了诚意伯,爵位不高。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封侯,而刘伯温才是伯爵,说明朱元璋对文人相对看轻。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

“出处进退与任圣冥符运会启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 事业文章有姚江继武梓桑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这是民国24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为重修刘基祠所题。这副刘基庙里最长的楹联,当年文化馆工作的李德岳为了保留这副楹联,特地把楹联反着挂起来,再在楹联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

仪门与正厅之间,一宽大的天井,两旁迥廊连达正厅,左廊有一铜钟,右廊有一擂鼓。庙有苏步青、苏渊雷、周慧君、钱南扬等全国书法大师的手迹。

入得正厅,上方悬有“万古云霄”、“间气伟人”等横额,还有章太炎先生题、沙盂海书的“千秋景仰”等。

除了横匾,对联也比比皆是。

很大的案桌,可惜没有贡品。

刘基身穿“太师”礼服,头戴太师帽,长子参政公刘琏,次子刘璟穿戴文武官装。这也是新品。


对联这么多,也就没时间一一拍全。再来一张。蔡元培先生撰联云:“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

走回仪门,当中有一块牌记,上有明朝朱元璋御赐刘基告老诗:“妙策良才建联都,亡吴灭汉显英汉。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从朱元璋对待刘基的做法看,这怎么看都觉得是惺惺作态。


往后,有石头依山垒建的铭廉壁。名人又可以书写了。

大树下,新建碑林,上刻刘基书写体。

盘古亭周围,古木参天。


盘古亭,这算古建,也翻新过。这里应该是山道,通往他方。

这条路是古道,一路通往青田。

石刻盘古诗二首,嵌在墙体。


来到前头的刘基史迹馆,大明军师高高在上。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最后还是把自己算丢了,就是告老还乡,还是不得善终,说是死于胡惟庸之手,我想事实上还是被朱元璋所害。这样的事情历朝历代总有,文革中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算是。


进门,就有金水桥。刘伯温,1311年出生于南田镇武阳村,22岁中进士,26岁为官,任江西高安县丞,次年为县令,4年后弃官回家,谱写了《郁离子》等雄文诗卷,那都是在元代。50岁应朱元璋之邀重新出山,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洪武四年告老回归,不久就卒于故里。
右边这里有“王佐”的木坊,才是刘基庙的所在。

庙前有数杆大旗,刘基庙的刻石。现在是省级文保。这里,文革时期遭冲击,许多文物失散。

和“王佐”木坊相对的,是“帝师”坊。“王佐”、“帝师”、“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这些都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御笔题写。

头门,“钦建诚意伯庙”说明这是皇帝赐建的。刘基只封了诚意伯,爵位不高。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封侯,而刘伯温才是伯爵,说明朱元璋对文人相对看轻。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
仪门的对联:“五百年名世 三不朽伟人”。刘耀东1931年写给南田诚意伯庙的一副对联。刘耀东,系明诚意伯刘基第20世孙,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终年75岁。自幼勤奋好学,7岁其父凤仪开始教授四书,11岁读经史,19岁举县庠生,不久进处州(今丽水)莲城书院,继而从学于瑞安经学大师孙诒让门下,28岁留学东瀛,入东京法政大学专读法学。1904年,参加以蔡元培为会长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次年,拜见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30岁回国,先后任教温州、金华、处州等府学。辛亥革命后,任松阳、鄞县、江苏宜兴等知县。

“出处进退与任圣冥符运会启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 事业文章有姚江继武梓桑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这是民国24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为重修刘基祠所题。这副刘基庙里最长的楹联,当年文化馆工作的李德岳为了保留这副楹联,特地把楹联反着挂起来,再在楹联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

仪门与正厅之间,一宽大的天井,两旁迥廊连达正厅,左廊有一铜钟,右廊有一擂鼓。庙有苏步青、苏渊雷、周慧君、钱南扬等全国书法大师的手迹。

入得正厅,上方悬有“万古云霄”、“间气伟人”等横额,还有章太炎先生题、沙盂海书的“千秋景仰”等。

除了横匾,对联也比比皆是。

很大的案桌,可惜没有贡品。

刘基身穿“太师”礼服,头戴太师帽,长子参政公刘琏,次子刘璟穿戴文武官装。这也是新品。


对联这么多,也就没时间一一拍全。再来一张。蔡元培先生撰联云:“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

走回仪门,当中有一块牌记,上有明朝朱元璋御赐刘基告老诗:“妙策良才建联都,亡吴灭汉显英汉。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从朱元璋对待刘基的做法看,这怎么看都觉得是惺惺作态。

来到广场。这样看刘伯温塑像,咋有诸葛亮的造型?

往后,有石头依山垒建的铭廉壁。名人又可以书写了。

大树下,新建碑林,上刻刘基书写体。

盘古亭周围,古木参天。


盘古亭,这算古建,也翻新过。这里应该是山道,通往他方。

这条路是古道,一路通往青田。

石刻盘古诗二首,嵌在墙体。


来到前头的刘基史迹馆,大明军师高高在上。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最后还是把自己算丢了,就是告老还乡,还是不得善终,说是死于胡惟庸之手,我想事实上还是被朱元璋所害。这样的事情历朝历代总有,文革中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算是。

历史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被后世视为神人的刘伯温,据说还有《烧饼歌》留在人间,预言数百年后的中国。信不信由你。
前一篇:走秋:浙南文成 有座月老山
后一篇:走秋:南田武阳 刘基故里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