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博 历史文化陈列 (上)

标签:
状元刘华墓文庙祭器晋代文物唐代文物 |
分类: 展览艺术 |
福州市博物馆,因为这几年不在福州的缘故,隔了这么久,又来了。现在这里的展览已经焕然一新。《闽都华章》福州历史文化陈列,顺便参观一番。

晋代 青釉四系罐


福建人的祖先基本来自中原
南渡入闽的族谱

1997年出土于福泉高速公路福州南台岛秀宅段铁头山上的东晋青瓷鸡首壶,通高22厘米、壶高20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8.3厘米。腹径15.5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细细品赏,这件青瓷鸡首壶,在造形、工艺上都堪称一绝。鸡首壶是晋至唐初最流行的一种瓷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早期鸡首壶鸡首为实心,多为冥器,仅仅是装饰而已。后期鸡首壶为空心,可以倒出水来,就成为实用器了。此壶鸡首为实心,显然是随葬的冥器。鸡首壶流行时正是社会大动荡,由于连年战乱,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纷纷南下,也把技术带到南方,因“鸡”与“吉”谐音,鸡在古代为珍禽之物,有吉祥、诚信之义,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晋代 青釉盘口四系罐

晋代青釉大扎斗


唐代 青釉虎子青釉焦斗

刘华墓是已发掘的闽国墓葬中最大的。刘华是南汉南平王刘队的次女,闽国第三主王延钧之妻,卒于长兴元年(930),墓葬出土于福州市郊莲花峰下。此墓早年被盗,残存陶俑43件。女俑有高髻和双髻之分,男俑有戴“王冠”俑、风帽俑、幞头俑、僧帽俑、角头帽俑等,以及十二生肖俑,人首鱼身、人首龙身俑等。所有陶俑塑工精致,比例正确,肌肉丰满,写实性强,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与南唐二陵的陶俑颇具有相似之处。

曾经在福建省博看了几尊精美的刘华墓陶俑,想不到大部分却是在福州市博这里。

多拍几张,有个稍微全面的认识。



宋代的石球 棋子



明代成化年间的福州文庙的祭器,不知怎么收集来的。

这两件也是明代的福州文庙祭器。

福州古代的状元,这里列文状元十五位。其中宋代七位,明代六位,清代二位。

商代 兽面纹双衔环铜罍
该方罍为八十年代福州市公安、工商在打击文物走私活动中,从文物走私贩子手中收缴到的。方罍口长12.5厘米,宽15厘米,通高46厘米,敛口、广肩、下腹内收,小方圈足微外撇,肩前后各有一兽首,额上有一对弯曲的角,肩左右又各有一兽首衔环,环上饰细花纹,无铭文,另正面腹下又各有一兽形鋬,兽头上也有角。罍通体满饰花纹,以云雷纹为地纹,上布满夔龙纹又两两相对加目、眉、耳、口、鼻纹组成饕餮纹。从口至圈足有8条透雕长扉棱,每面三条,转折处不相连,器物造型风格稳重,纹饰活泼,动静相宜,端庄华丽。
东汉时期,福建刚刚并入中央之国不久,这里还是地广人稀,大面积的荒莽之地。
青釉双牌耳罐
绿釉盘口壶

晋代 青釉四系罐

长柄铜鐎斗 西晋
鐎斗,或说又名“刁斗”。器身为侈口折沿的深腹盆,沿部一侧带有斜长的流;腹下三条兽蹄足外撇、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腹沿伸出一扁条形长柄以备握持,柄端常做成龙首形或兽头形,有的中间还穿一圆孔,专门用来系绳以便于携带。唐朝释元应《一切经音义》中记载:“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用途并不专一,一般认为多用于煮粥羹类软食和温酒。
鐎斗兴起于汉代,盛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宋趋于消亡。如今在汉代至唐代墓葬考古挖掘中屡有出土。1996夏,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为了配合福泉高速公路建设,清理了一批六朝至清代墓葬,在城门铁头山一座南朝墓里出土了一批较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就有这只长柄青铜鐎斗。器身呈釜状,侈口折沿,凹槽状流,三足略呈弯曲外撇,形似马蹄,扁平折柄,柄端穿孔,器身连同把柄一并铸成。通高14厘米,直径16厘米,流长5厘米,柄长28厘米。该鐎斗造型美观,保存完好,无论是它的形制,还是它的制作工艺都能充分体现出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独有风格。

福建人的祖先基本来自中原
南渡入闽的族谱

1997年出土于福泉高速公路福州南台岛秀宅段铁头山上的东晋青瓷鸡首壶,通高22厘米、壶高20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8.3厘米。腹径15.5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细细品赏,这件青瓷鸡首壶,在造形、工艺上都堪称一绝。鸡首壶是晋至唐初最流行的一种瓷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早期鸡首壶鸡首为实心,多为冥器,仅仅是装饰而已。后期鸡首壶为空心,可以倒出水来,就成为实用器了。此壶鸡首为实心,显然是随葬的冥器。鸡首壶流行时正是社会大动荡,由于连年战乱,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纷纷南下,也把技术带到南方,因“鸡”与“吉”谐音,鸡在古代为珍禽之物,有吉祥、诚信之义,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晋代 青釉盘口四系罐

晋代

唐代飞鸟菱花铜镜是省内仅有的。该镜为紫铜质地,直径93厘米,缘厚1厘米,圆钮,钮中的小孔可穿带子。镜背凸起一弦纹,内区主体纹饰为双雀和双凫雁相向绕镜钮同向排列,或嬉戏浮游,或飞翔蹁跹,配以四枝灵秀的折枝花卉,不枝不蔓,亭立舒展。雀下各饰一朵俊逸流畅的祥云。菱花形镜缘,菱花边沿是八朵花瓣,边缘相间配以四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和四朵祥云。镜面平整光洁,带水银泌,背面是黑漆包浆,虽经千年依然晶莹锃亮。该镜整体形制规范,造型轻巧,纹饰的线条细腻流畅,精细美观,刻画生动活泼,布局严谨,构图饱满,该镜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密布装饰图案却繁而不乱,疏密有间,清秀明快,可谓构思精巧,绚丽多姿,古人之匠心,于此可窥一斑。他们结合工艺美术品的表现形式和材料特征,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展浪漫主义的艺术想像,追求唯美,精益求精,把原本是生活必需品的铜镜当作展示艺术创作的载体,整个镜面显得富丽堂皇,盛唐之风留于镜面,颇具“鉴若止水,光如电耀,仙客来磨,写态征神,凝兹巧笑”的唐镜神韵。
并排的另一面,是唐代的瑞兽葡萄纹铜镜。
在瓷枕的发展史上,以宋代北方的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有代表性。烧制出来的瓷枕造型丰富,兽形枕中有龙枕、虎枕、犀牛枕等;人形枕中有孩儿枕、仕女枕等;几何式样中有长方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等。还有腰圆、鸡心、云头、花瓣等,随意为形。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按照不同时代、不同产地也各有区别。唐、五代以前的瓷枕多以模印细刻
绞胎等为主;宋元时代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手法。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文化、习俗、时尚、追求等方面的情况。
而1984年出土于福州市东湖宾馆工地的青瓷虎枕,唐代,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8.5厘米,枕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一面略为内凹,一面成半圆形外凸出,中心较低,两端略为上翘,枕面虽小,但完全适合人的头部颈部睡觉时的需要,枕面下由一只老虎用虎背承托起不规则的长圆形枕面。老虎形象逼真、葡匐在地,缩颈抬头,颈部装饰有鼓针项圈。两眼圆睁,眉骨粗大隆起,鼻孔上翻,身躯肥硕,结实有力,粗短的前肢垫于颔下,双耳平贴于两侧,以夸张的手法,表示虎的威猛,前肢刻划有虎爪指纹,增加了老虎跃动的气势。

唐代 青釉虎子

刘华墓是已发掘的闽国墓葬中最大的。刘华是南汉南平王刘队的次女,闽国第三主王延钧之妻,卒于长兴元年(930),墓葬出土于福州市郊莲花峰下。此墓早年被盗,残存陶俑43件。女俑有高髻和双髻之分,男俑有戴“王冠”俑、风帽俑、幞头俑、僧帽俑、角头帽俑等,以及十二生肖俑,人首鱼身、人首龙身俑等。所有陶俑塑工精致,比例正确,肌肉丰满,写实性强,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与南唐二陵的陶俑颇具有相似之处。

曾经在福建省博看了几尊精美的刘华墓陶俑,想不到大部分却是在福州市博这里。

多拍几张,有个稍微全面的认识。



宋代的石球 棋子


“十三太保”端砚,长20厘米,宽14厘米,厚2.5厘米。为老坑端石。砚首刻云纹,左侧雕一腾龙,气势非凡,中间一云形水池,内饰云纹,雕工精细,古朴大方。砚面有共六个活眼,底座八个活眼,极为珍贵。后堂阴刻文字:“毋倚多目内视则明,景吕尊兄属,梅叟”。这方砚原为福州著名学者何振岱所有,“梅叟”乃他晚年自号。何振岱
(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侯官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民国4年(1915年)福建巡按使陈世英重修《西湖志》,受聘为总纂。次年,又参加《福建通志》编纂工作,其中的《艺文》和《列传》多由何振岱执笔。民国
25年(1936年)后赋闲在家,以诗文自遣,多有佳作。抗战中福州沦陷,日军曾想聘他为顾问,被严词拒绝。何振岱原先与郑孝胥交情甚厚,对于郑孝胥的诗赞叹不已。自郑孝胥任职伪满后,即与之断绝往来,并将来往书信和诗文全部烧掉。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褒奖抗战期间坚贞不屈人士,振岱列福州首位。

明代成化年间的福州文庙的祭器,不知怎么收集来的。

这两件也是明代的福州文庙祭器。

福州古代的状元,这里列文状元十五位。其中宋代七位,明代六位,清代二位。

宋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现为一级文物,口径8厘米,底径5厘米,高2.5厘米。菊瓣口,浅腹、平底口沿扣银,部分脱失。腹部呈不等分的24片菊瓣,宛如一朵菊花。孔雀蓝料浇注成型,器壁厚薄不匀,器壁留有气泡小孔。

左:宋代青瓷多嘴壶,1997年在福州市郊凤丘鹤林山宋墓出土。通高48厘米,堪称明器中珍品,属谷仓明器.该壶身似塔形,分五层,每层分叉有5个嘴,整个壶共有25个嘴,每一个嘴的部位皆施黄釉,且都有开孔,壶身完整,釉面较光亮,25个壶嘴与壶身连接紧密,没有裂痕,说明当时制瓷工艺之精湛。多嘴壶制作成塔型谷仓,民以食为天,塔又高又大,寓意在塔形的谷仓内储存大量的谷物,祈望来年一定又是一个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以大稔的丰年,多嘴壶共有25个嘴,寓意多子多福。

左:宋代青瓷多嘴壶,1997年在福州市郊凤丘鹤林山宋墓出土。通高48厘米,堪称明器中珍品,属谷仓明器.该壶身似塔形,分五层,每层分叉有5个嘴,整个壶共有25个嘴,每一个嘴的部位皆施黄釉,且都有开孔,壶身完整,釉面较光亮,25个壶嘴与壶身连接紧密,没有裂痕,说明当时制瓷工艺之精湛。多嘴壶制作成塔型谷仓,民以食为天,塔又高又大,寓意在塔形的谷仓内储存大量的谷物,祈望来年一定又是一个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以大稔的丰年,多嘴壶共有25个嘴,寓意多子多福。
前一篇:不负春光 陪思泉走鼓岭
后一篇:福州市博 历史文化陈列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