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驾陕甘宁蒙 六〇 榆林镇北台

标签:
款贡城隆庆议和长城涂宗浚自驾 |
分类: 陕甘宁疆 |
从鄂尔多斯赶到榆林城外,已经是下午两点了。镇北台还在道路的前方,但要绕到景区门口,要的走一圈。

到了景区门口,哇,人不少呀,就是这样不大著名的地方,国庆节也就很有人气了,好在停车场还有点位置。

镇北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是有明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东西两个关我都还没去过,这中间这个台,我先来了。


台周边遍植杨树、松树、柏树、柠条等植被。没留神仿佛我回到了南国。

要上镇北台,就要先进入这个名款贡城的场所。

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所以就有了这与镇北台同时修建,并厮守相伴了四个多世纪的长城配套设施—款贡城。

这四周的土墙,风雨中屹立了数百年,告诉你我明代的故事。


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连接三、四层。这座台,阶梯总在南面,对北方而言,这里安全。

溜达了几圈,下台。继续参观这座城。“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约2公顷。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

坡度比较陡,也是因为周围不能太大的缘故吧。

顾名思义,“款贡”就是款待来宾,接受纳贡。具体讲就是明朝廷为了保障边关局势稳定,安抚牧马南侵的蒙古部落,开设互利互惠的交易市场,化干戈为玉帛,以示修好而专门修建的“官驿”。从明万历三十六年启用至清光绪元年,在三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的总督、巡抚、制台、御史、总兵等,先后千余次在款贡城里,同北疆各部落的王公贵族代表和使者会盟,发生过一桩桩摩擦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事件。

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数百年风雨剥蚀,款贡城已几近湮灭,只剩下这些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墙。当年兴盛的场景和与款贡城密切相关的许多秘闻佚事,都被历史遗忘在这厚重的大漠黄土之下(根据考古调查发现,款贡城残墙高度在6.5—8.4米之间,被黄沙掩埋最深处达十二米之多)。

爬上城墙走几步,明代的国境线,现在的镇北台。


这下,我们又回到陕西的大地上了。按照计划,要利用这下午的时间参观这里的镇北台和红石峡。抓紧。

到了景区门口,哇,人不少呀,就是这样不大著名的地方,国庆节也就很有人气了,好在停车场还有点位置。

镇北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是有明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东西两个关我都还没去过,这中间这个台,我先来了。

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内筑夯土,外砌砖石,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我们一路从内蒙南下,更可以体会到这个要塞的重要。大约来这里的当地人占比多,好些都坐在草地上玩耍。

台周边遍植杨树、松树、柏树、柠条等植被。没留神仿佛我回到了南国。

要上镇北台,就要先进入这个名款贡城的场所。

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所以就有了这与镇北台同时修建,并厮守相伴了四个多世纪的长城配套设施—款贡城。

这四周的土墙,风雨中屹立了数百年,告诉你我明代的故事。

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战与和,相辅相成。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战与和,相辅相成。

这一层是镇北台基座部分,有与镇北台同龄的两棵老榆树。这里原来是守城将士驻扎休息、练兵习武的地方。它是镇北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原来西北面有砖木结构的营房环列,但耐不住岁月的考验,经不起风雨的侵蚀而相继坍塌。新修复的房子里,展示镇北台的历史。

这幢《镇北台记》石碑,非常详细地记载了修建镇北台的起因、时间和过程。碑文作者,就是镇北台的缔造者涂宗浚将军。涂宗浚是江西南昌人,万历癸未年考中进士后,出任黄冈正七品县令,后升任山东道御史。万历二十年巡按广西,二十三年巡按河南,二十七年巡按顺天,又提升为大理寺丞,再升都察院佥都御史,直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荫升一级,去世后还赠少傅。

走入券门,步上黑乎乎的台阶。感觉并排走两三个都不挤。


这幢《镇北台记》石碑,非常详细地记载了修建镇北台的起因、时间和过程。碑文作者,就是镇北台的缔造者涂宗浚将军。涂宗浚是江西南昌人,万历癸未年考中进士后,出任黄冈正七品县令,后升任山东道御史。万历二十年巡按广西,二十三年巡按河南,二十七年巡按顺天,又提升为大理寺丞,再升都察院佥都御史,直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荫升一级,去世后还赠少傅。

走入券门,步上黑乎乎的台阶。感觉并排走两三个都不挤。

高上一层看下面这层的围墙:从里面看,高仅5.5米,而站在墙外看则高达10.5米,这叫做坞墙。坞墙顶部十分宽敞,外设垛口,内置宇墙,可供众多兵卒巡逻守望。坞墙东南角与西北角分别与款贡城的南墙和西墙相连,继而又与长城相通,并通过东南角司马道可直上墙顶,达到联络畅通、调遣灵活的军用功效。

台的每层有石台阶可登,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

镇北台的南面,可以看到榆林城。

最高处,可以欣赏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的城郊。


台的每层有石台阶可登,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

镇北台的南面,可以看到榆林城。

最高处,可以欣赏金沙蓝天、碧澄水库、逶迤长城、绿色林带的城郊。


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连接三、四层。这座台,阶梯总在南面,对北方而言,这里安全。

溜达了几圈,下台。继续参观这座城。“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约2公顷。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

坡度比较陡,也是因为周围不能太大的缘故吧。

顾名思义,“款贡”就是款待来宾,接受纳贡。具体讲就是明朝廷为了保障边关局势稳定,安抚牧马南侵的蒙古部落,开设互利互惠的交易市场,化干戈为玉帛,以示修好而专门修建的“官驿”。从明万历三十六年启用至清光绪元年,在三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的总督、巡抚、制台、御史、总兵等,先后千余次在款贡城里,同北疆各部落的王公贵族代表和使者会盟,发生过一桩桩摩擦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事件。

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数百年风雨剥蚀,款贡城已几近湮灭,只剩下这些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墙。当年兴盛的场景和与款贡城密切相关的许多秘闻佚事,都被历史遗忘在这厚重的大漠黄土之下(根据考古调查发现,款贡城残墙高度在6.5—8.4米之间,被黄沙掩埋最深处达十二米之多)。

爬上城墙走几步,明代的国境线,现在的镇北台。

后一篇:秋驾陕甘宁蒙六一榆林红石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