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皖南:绩溪龙川景区(下)

标签:
胡氏宗祠水口灵山庵乡贤祠少保府 |
分类: 浙江安徽 |
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庆25年(1547年)的汉族祠堂建筑,清光绪4年(1898年)重修。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这里的旅游重点。
高大门楼的雕刻是以历史戏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的图案构成。门楼22米宽斗拱承挑屋檐、翘首腾空。门楼前后两间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结构严密,布局匀称。方梁梁面雕刻“九狮滚球遍地锦”、“九龙戏珠满天星”的精致图案;两旁则是内容各异的历史戏文。

仪门上彩绘蔚迟恭、秦叔宝两门神把守大门,两旁石鼓相依,大狮对峙。

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感。

这是一个大天井。

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正厅,乃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里面放的是胡氏的列祖列宗。


仪门上彩绘蔚迟恭、秦叔宝两门神把守大门,两旁石鼓相依,大狮对峙。

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感。

这是一个大天井。

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正厅,乃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里面放的是胡氏的列祖列宗。

它由14根银杏树圆柱、柱基采用枣木刻成莲花瓣托、架着大小54根冬瓜梁,结构为抬梁和穿斗式相结合,显得威武壮观。正厅的每根屋梁,两端皆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中间分别镂成龙、凤、虎,檩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均刻有蟠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仰首凝望,玲珑别致。正厅两侧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别具一格。

两侧各10扇落地窗门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主体图案,花形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绽;有的亭亭玉立,随风招展,有的平铺水面,舒展如画,无一雷同。更令人可爱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把整个荷群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


两侧各10扇落地窗门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主体图案,花形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绽;有的亭亭玉立,随风招展,有的平铺水面,舒展如画,无一雷同。更令人可爱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把整个荷群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

正厅上首一排落地窗门的花雕却是一幅“百鹿图”,衬以各种山光水色,东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这里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惊疾奔;有的回眸招侣,也有的仰首呦鸣;有的饮水溪畔,有的口衔灵芝;还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真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登上台阶,来到古祠后进,这里又是一个“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门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圆、菱形、大口、长颈等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可爱,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兰、竹、菊、牡丹、玉簪、海棠……,












从正厅出来,走进正祠东侧的边房,其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有正祠一半,木雕简陋,另有风格。这是一座副祠,为什么要建这座副祠呢?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据说,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单传,奇怪吧?


现在再来水口,过木桥,到对面看看。



现在再来水口,过木桥,到对面看看。

水边的小山上面,是一座庵堂,号灵山庵,应该是本村属性。

进去小转一圈,规模不大,感觉是新建。现在游人多了,也有几个在此烧香。

山林下的龙川。



从虹桥上走回。

实际上,龙川村的景点,都分布在水街的两旁。

乡贤祠,明清时,凡品学、政绩为地方所推崇者,殁后由地方官吏报请立牌入县乡贤祠,春秋予以祭祀。龙川旧有“思敬堂”,为族人思祖敬宗的圣地,并将龙川历代德高望重、有惠于乡里的族人名讳汇录于此。

现在这里算是恢复了旧制。中心位置是当地八人生平事迹绘图,正面是乡贤榜,作为龙川乡土教育基地。


少保府也是新建的,原先的没了踪影。


进去小转一圈,规模不大,感觉是新建。现在游人多了,也有几个在此烧香。

山林下的龙川。



从虹桥上走回。

实际上,龙川村的景点,都分布在水街的两旁。

乡贤祠,明清时,凡品学、政绩为地方所推崇者,殁后由地方官吏报请立牌入县乡贤祠,春秋予以祭祀。龙川旧有“思敬堂”,为族人思祖敬宗的圣地,并将龙川历代德高望重、有惠于乡里的族人名讳汇录于此。

现在这里算是恢复了旧制。中心位置是当地八人生平事迹绘图,正面是乡贤榜,作为龙川乡土教育基地。


少保府也是新建的,原先的没了踪影。

前一篇:夏末皖南:绩溪龙川景区(上)
后一篇:夏末皖南:龙川胡宗宪尚书府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