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驾陕甘宁蒙 四九 贺兰山拜寺口双塔
标签:
旅游贺兰山西夏佛教遗址 |
分类: 陕甘宁疆 |
贺兰山拜寺口双塔,不少人都是路过远观,我们就决定专门走一次。
从西夏王陵景区出来,一路北上,再西进,顶风逆行,瞧着天空,已经让狂风吹出了一半的蓝天。


贺兰山上,是云纱半遮面。

荒原上,我们追着彩虹。

拜寺口双塔到了。这时候,阳光真是灿烂。好几日的阴天,被狂风吹过了。

天气不好,来这里的游客真是不多,管理员都躲在房间里面。虽然有太阳,风里还是很大。和这里的管理员聊天,才知道这样的狂风在这里也不很多,我们算是遇到了。验卡入内,几乎成了专场。

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这里山大沟深,环境幽静,面东开口,视野开阔。在山口平缓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筑遗址。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此处曾有多达100余座的庙宇而得名。

据考证,这里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双塔就建在沟口北边寺院遗址的台地上。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皆为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

双塔始建于何时,史料无记载,明万历年间修宁夏《万历朔方新志》中,拜寺口就标有双塔。根据考古专家认为是西夏中晚期所建。



贺兰山上,是云纱半遮面。

荒原上,我们追着彩虹。

拜寺口双塔到了。这时候,阳光真是灿烂。好几日的阴天,被狂风吹过了。

天气不好,来这里的游客真是不多,管理员都躲在房间里面。虽然有太阳,风里还是很大。和这里的管理员聊天,才知道这样的狂风在这里也不很多,我们算是遇到了。验卡入内,几乎成了专场。

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这里山大沟深,环境幽静,面东开口,视野开阔。在山口平缓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筑遗址。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此处曾有多达100余座的庙宇而得名。

据考证,这里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双塔就建在沟口北边寺院遗址的台地上。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皆为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

双塔始建于何时,史料无记载,明万历年间修宁夏《万历朔方新志》中,拜寺口就标有双塔。根据考古专家认为是西夏中晚期所建。

东塔介绍:总高约39米,塔身呈锥体。每层由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檐外挑。塔顶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间为一圆形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二层以上,每层每面都贴有彩塑兽面两个,左右并列,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十分威猛。兽面口衔彩绘红色连珠。兽面之间,是彩绘云托日月图案。塔壁转角处装饰彩塑宝珠火焰。


西塔:西塔总高约41米,塔体比例协调,比东塔较为粗壮。二层以上由数层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饰以圆形兽头构件。塔顶上承八角形刹座,刹座檐下,饰以并排彩绘莲瓣,转角处饰以砖雕力神,力神裸体挺腹,手托莲座,栩栩如生。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二层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装饰图案。各层壁面中心置长方形浅佛龛,龛内有彩塑动物和八宝图案,龛两侧为彩塑兽面,兽面口含流苏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满壁面。兽面怒目圆睁,獠牙外龇,威猛可怖。




西塔:西塔总高约41米,塔体比例协调,比东塔较为粗壮。二层以上由数层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饰以圆形兽头构件。塔顶上承八角形刹座,刹座檐下,饰以并排彩绘莲瓣,转角处饰以砖雕力神,力神裸体挺腹,手托莲座,栩栩如生。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二层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装饰图案。各层壁面中心置长方形浅佛龛,龛内有彩塑动物和八宝图案,龛两侧为彩塑兽面,兽面口含流苏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满壁面。兽面怒目圆睁,獠牙外龇,威猛可怖。


西塔壁转角处有宝珠火焰、云托日月的彩塑图案,这些造像及装饰图案,布满整个塔身。西塔正东面第十二层佛龛内右上侧,有西夏文。在第十层正东的平座上,放置着一个完整的绿色琉璃套兽。塔顶佛龛内置有一根六棱木质中心刹柱,直径约30厘米,刹柱上有墨书西夏文题记和梵文字。


西塔内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