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驾陕甘宁蒙 四二 灵武水洞沟 上

(2015-12-22 06:55:13)
标签:

宁夏

旅游

五次考古发掘

贾兰坡

张三小店

分类: 陕甘宁疆
离开108塔,本想先去银川市区,但看到水洞沟在市外,以后进出不便,索性把它提前。到了景区门口,出乎我的意料,这里居然游客不少,停车场车辆真不少呀。因为赶时间,路上找公路边的餐馆居然都没有,可能我走的大路都是近来新修扩大的,很多设施没有跟上,只好在这里的大门边混碗泡面充饥了。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水洞沟的游客中心确实不小。我们先去换票,他们推荐了好多种类型,大约都是里面的几款交通车,我们先不买,到里面再说。单单几段车票,加起来就是上百。这景区,都是靠这个发财的吧。先去博物馆吧。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这展品,从远古时期的猿人说起。展品没说是否是真品,也无从提问。要等景区的导游,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边走边看吧。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这里,介绍的是遗址的五次发掘。1920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在途经水洞沟时,在水洞沟断崖上发现了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1923年6月,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得知肯特发现后和著名学者德日进来到水洞沟,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动物化石。随后开始第一次发掘,总共发掘出了300多公斤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展品中,有野驴、野马、犀牛、鬣狗、羚羊、转角羊、牛、猪等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原件一万一千多件。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尖状器、端刮器、刮削器,还有少量的砍伐器。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1960年夏季,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开进水洞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1963年,被称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之父”的裴文中亲自带队,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1980年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联合考古队对水洞沟的第四次考古发掘。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第五次发掘,就不是很短了,而是好几年。2003年至2007年,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水洞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发掘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丰硕。这次,不仅调动了GPS定位仪、全站仪、摄像机等先进设备,而且邀请了地质学、年代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的专家到现场研讨、授课。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古代人的生活重现,但感觉这造像还是很现代。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出了博物馆,来到“张三小店”。这个其貌不扬的小客店,是2006年根据张三妻弟赵龙老人的回忆,重新修复的,来纪念对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做出贡献的农民张三。张三,本名张梓,汉族,灵武水洞沟村人。院子里树立了对水洞沟文化遗址发掘及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德日进,桑志华及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的半身像,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这里修复的,是二三十年代的模样。主人房间。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堂屋。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客人房。德日进和桑志华1923年住过的模样。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感觉这里,有点像影视基地。20年代,应该比这个样子更破旧。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从张三小屋边上进去,就是复原的古人建筑群。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三位年纪不小的妇女,装着古人,在这里进行活体表演。这里,有好几个仿建的地窝式建筑。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据说这种地窝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水洞沟这里还有人在使用。景区按照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方式复原的。还有圆筒形、歇山顶形等等,尽管它们外部不同,但是内部构造都是差不多的。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到里面看看。长期这样睡觉会得风湿病,所以当时的人们在修地窝子时会把内地面用火烘烤。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介绍说考古发现,这里的古人地窝子有二十九处,形成了一个村落。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前面,就是水洞沟考古现场了。比较荒凉吧。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别人一队队,坐着电瓶车去过,我们顺路就走过来了。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遗址到了。具体的,且看下回。

秋驾陕甘宁蒙 <wbr>四二 <wbr>灵武水洞沟 <wbr>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