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 2015北疆伊犁行 (五九)自治区博物馆 古代服饰

标签:
八千里路云和月古代服饰博物馆干尸新疆 |
分类: 陕甘宁疆 |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内部。
从暖裘毛褐的先秦毛织,到锦帛素棉的西域汉晋服饰,至飘柔华美的隋唐锦绣华服,再发展为红带系宝冠、金锦衬英姿的宋元服饰,最后演变为华美且兼具民族风格的明清服饰。约150件(套)新疆古代服饰珍贵文物,将一部丝路古道千年霓裳史娓娓道来。


回鹘男供养人(复原品)。出土地点:柏孜克里克第41号窟,前壁右侧下方。年代:元(1271-
1368年)【石窟年代】
此壁画绘四排供养人,每排五身,这是最下面的一排。整幅壁画人物形象逼真,身材匀称。供养人面相丰润,肤色白皙,细眉,高鼻,均留八字胡须,头戴蒙古“笠子”官帽或裹巾,两旁结辫环垂于耳后,额前披一小绺短发,为“焦婆”式。他们身穿红色或绿色窄袖长袍,腰结带,上悬挂马鞭或荷包等物,有的还外套一件右衽短袖下及臀部的“披肩”,足蹬蓝、黑、白、红色长筒皮靴,是蒙古统治时期的回鹘官员供养人像。五个人依次排列虔诚地双手合掌执于胸前作供养状。文物详细数据:
纵31.5厘米,横60厘米。


连靴皮裤
出土时间:1992年。出土地点:鄯善县苏贝希墓葬出土。年代:距今2500年。长度:105厘米.宽度:32厘米。用羊皮缝制,为脱裆连靴皮裤。穿上高及大腿根部,皮裤下端呈靴形,由下而上逐渐变宽,整体呈喇叭状。裤上端接缝一块羊皮,并穿有小孔,用于系挂绳带。


且末地区发现的男尸和女尸不仅皮肤保存完好,毛发俱全,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面部做了精美的化妆,此外,他们身穿的深咖啡色的长外套,毛质平纹,足穿长筒软皮靴,彩色毡袜,这种多色彩毡袜的发现,证明在2800年前,在新疆就存在了擀毡工艺,是畜产品加工的新品种之一。


“徳、宜、子、生”铭文锦帽,汉晋时期。
锦面绢里,后缀两条蓝色绢带,帽沿内发现佉卢文墨迹。织锦采用1:3平纹经重组织,白色作地,黄、红、蓝、绿显花,其中蓝绿分区交替。图案中有人物和云气形象,并织有“河生山内安”及“德”、“子”等铭文。经密176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


“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衬袖残片, 东汉
“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为绛紫、褪红、宝蓝、天青、白色五彩,绛紫色为地,主体花纹是神态不一的双脚兽,平行排列在以忍冬藤蔓与花蕾变换的六列间隔之中,并填以小禽兽。花纹间织有隶书“延年益寿大益子孙”字样。纹样中的动物虽已图案化,但仍然活泼可爱,有跳跃之感,这是当时织物纹样的特色之一。织物以经线显花,每区二色排列比1:2,重夹纬1/1平纹,经密36×3根/厘米,纬密12×2根/厘米。
戴高帽胡人泥塑头像,唐代。
双童图,唐代。1972年吐鲁番出土。
绢本,设色。图中描绘了正在玩耍的双童。双童身穿彩条背带长裤,足穿红鞋。左边的一童右手高举做放飞状,左手把一黑白相间的卷毛小狗;右边的一个凝神注目,仿佛发现了什么正招呼着同伴。双童肥胖健壮,形象生动,逗人喜爱,童趣盎然。


轰动一时的小河墓地出土的文物以及干尸更是让世人叹为观止,此次首次展出小河墓地的精品文物以及成年女性干尸,女尸身长 158
厘米,皮肤呈灰白色,胸乳下垂明显。头面部保存最好,窄额,宽颧骨,眼窝深凹,依稀可见眼睫毛,鼻梁尖而小巧,嘴紧闭。灰棕色头发自然中分,长至颈肩部。头发表面似用胶状物涂抹过,一缕缕粘结在一起。很难看出她生活在3800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