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标签:
甲骨甲骨文金文吉父中国文字博物馆 |
分类: 鄂豫齐鲁 |

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这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商朝时,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王的占卜活动特别的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当时的甲骨文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占卜性刻辞,另一类是记事刻辞。在骨片上都能够看到清晰的钻、凿痕迹,这都是商王占卜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照片是193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时发现的一个甲骨坑。这个坑是一个甲骨窖穴,编号为YH127。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甲骨17096片。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考虑到安全性,当时的发掘者决定将整坑甲骨搬到室内清理。但这坑甲骨过重,如何搬运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将整坑甲骨切割成一个灰土柱,然后让工人连夜赶制一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上面,加底封盖,然后用绳索沿着简易的马道拖到地面。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大家采取了当年为袁世凯抬灵柩的做法,众人共同抬棚杠,以锣为号,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将甲骨坑抬到火车站,最后由火车运往南京。抗日战争期间,这坑甲骨又被辗转运到昆明。此后,胡厚宣、高去寻对其进行清理、编号。整理工作历时半年之久。
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字体,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种造字规则,但最常用的是象形、会意、形声三种。
从甲骨卜辞中解读出的商王世系,证明史记记载是正确的,这点无法不佩服司马迁。
钟鼎千秋。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称谓不同,但并不是另一种文字,只是因为铸刻在青铜器上,才称为金文。金文大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直到战国时期,共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圆鼎内侧有两个铭文。第一个字是一个族徽。第二个字是自己的“己”字。商代青铜器上的金文字数普遍很少。当时的贵族常常把自己名字或家族的族徽铸造在上面。这件青铜器纹饰精美,正面是殷商时期常见的兽面纹。
善夫吉父鬲,“善夫”在西周时期的官名,相当于今天的“炊事长”,负责饮食。吉是作器者名,而父代表是一种敬称。这组器物很有来历。它们最先被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程潜收藏,解放后,国家文物局收藏了这套文物。
这八件文物是镇馆之宝。2009年3月5日,国家文物局捐赠8件珍贵西周青铜器,是馆藏首批文物。这八件青铜器分别为酃、簋、盨、鬲和壶。都出自于今天陕西宝鸡。善夫吉父酃(líng)共2件,每件通高37.6厘米,口径15.2厘米,腹深30.4厘米。盖榫和口内壁各有铭文15字,对研究西周历史及“善夫吉父”家族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