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安阳:韩魏公祠

标签:
旅游韩魏公韩琦安阳相州 |
分类: 鄂豫齐鲁 |
从天宁寺走到韩魏公祠,距离可能也有两公里,从大街走到小街,真正进入了安阳老街区。先经过城隍庙,没开门,再走几个直角,就;来到了门口。祠堂大门有三间门面,中间一间出入,两侧开窗。门楣上挂有“韩魏公祠”匾额。门联是“亦将亦相,不羞世圃秋容淡;又文又武,且翰黄花晚节香”。只有一个管理员,不见其他游客。
手机拍不清,借用一下其他朋友的照片,原来是咸丰皇帝的圣旨匾。
韩琦的生平介绍。韩琦(1008年—1075年),北宋政治家、词人,天圣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个景点虽然叫韩魏公祠,但实际上还有两个地方,一个就是这荒凉了的“锦昼堂”。锦昼堂始建于北宋,原址在安阳老城县东街路北。宋仁宗至和年间,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知相州,请来能工巧匠,对相州府衙进行修缮。在府衙后扩建了“康乐园”,还把园中最主要的建筑取名“昼锦堂”,以《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反意而取堂名。

一代文宗欧阳修撰写了《昼锦堂记》,赞颂韩琦“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昼锦堂建成后,文人墨客慕名来会,谈诗论文,遂为北宋四大园林之一。南宋以后逐渐毁废。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彰德知府冯忠于韩王庙左复建“新昼锦堂”,与西侧的韩王庙连成一体。清乾隆年间,知府李渭进行扩建,名之为“昼锦书院”。民国以后,先后改为彰德中学、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解放后改为安阳市第五中学。这是原来的大门。
这是围墙内的二门。
这里的碑亭里,最重要的是昼锦堂记碑,世称“三绝碑”。高2.73米,宽1021米,厚0.27米。原碑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相州知州赵良规所立。碑文为楷书,18行,每行39字。由宋代书法家、参政事欧阳修撰写,书法家、一代绝手、礼部侍郎蔡襄书丹,尚书刑部郎中邵必题写的碑额,故城“三绝碑”。

三绝碑的背面,还有司马光《北京韩魏公祠堂记》,这是后话。
另外还是三块,这是“重修宋忠献王昼锦堂碑亭记”碑,最后两块是“荣事堂记”碑和“醉白堂记”碑。

在中路,还有这么一座连体的房子,有点孤单。

最近一看,原来是商王庙。前面小的开透的也是碑亭,更是残破。碑为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所撰。


在中路,还有这么一座连体的房子,有点孤单。

最近一看,原来是商王庙。前面小的开透的也是碑亭,更是残破。碑为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所撰。

后面是商王庙,里面很是简单,中间只有这画轴。这里始建于汉魏,元朝时重修,是安阳百姓为纪念商王河亶甲的功绩,尊重“相堂之始祖”而建造。庙中所奉祀的是商王河亶甲。此庙虽历经千年,频遭战火兵厄,但庙庑仍存,碑碣尚在,说明相州百姓对为民做事的君主还是感恩戴德的。
前一篇:夏日安阳:天宁寺塔
后一篇:夏日安阳:汤阴岳飞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