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江南:宜兴 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2015-04-27 07:00:50)
标签:

紫砂

宜兴

邵友廷

范大生

黄玉麟

分类: 江苏上海
宜兴陶瓷博物馆是新馆,它更有一个大号,是中国紫砂博物馆,中字头的博物馆,在这里是独一号。说起紫砂壶,人们马上想起宜兴,自然来到宜兴,这个博物馆不能不去。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从大路进来,整个院落布满了几个陶瓷工作室,那是大师们创作的所在。顶头,就是这座高大的陶瓷博物馆,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紫砂。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大门两侧,都是陶瓷作品。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进门,需要购票。现在的许多博物馆是免费的,但宜兴的紫砂博物馆和上海的几个博物馆一样,算是专业博物馆,不免费。参观是先穿过大楼,里面又是一个大院,几处又是坛坛罐罐的陶瓷作品。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最高处的正面大楼,是紫砂历史馆。天气不好,以为来这里人不多,结果后面来了一大帮,不像是游客,好像是来宜兴开会的代表,顺便来这里参观,那个人声鼎沸呀。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一进入紫砂历史馆,首先是这个紫砂制作的艺术品,专心致志!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首先看到是沙志明收藏的清代紫砂作品。沙志明,紫砂鉴藏家,别号壶痴。1932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七家湾。少时与京昆世家子弟甘律之友善,习唱京剧,获名家好评。自幼不沾烟酒,勤于锻炼,解放后1959年参加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屡破纪录,获重量级举重冠军。因出身回民家庭,饮食必备茶水,家中有精美紫砂茶器,爱其气韵装饰,故而关注紫砂,五十年代即有收藏。七十年代初因莫须有罪名入狱,九年后获得平反,此后倾尽心力收藏紫砂,终成紫砂收藏大家。现收藏老紫砂器一千余件,其中明清名家名作三百件。热心弘扬紫砂文化,有紫砂陈列馆,设于甘熙故居“南京民俗博物馆”中,并著书讲学,出版《中国紫砂》、《明清紫砂精萃》、《紫砂收藏与鉴赏》等多部专著。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上 :曼生(陶刻) ~延年瓦当壶                                     右上:邵友廷 ~ 一粒珠壶
左下 :陈鸣远 松段壶                                                        右下:邵友廷 ~ 掇球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邵大亨 ~ 仿鼓壶                             中:  蒋德林 ~ 汉扁壶                                 右:邵友廷 ~ 掇球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佛手壶,无款                              中:清代的印文方中壶,安吉              右:江安清 ~ 供春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清中期“四大家”:惠逸公、杨彭年、杨凤年、冯彩霞
 
左上:范大生 ~ 竹段壶                                                   右:铭远(蒋祥元)~ 六方掇球壶
左下:            四方竹顶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蒋祥元 ~ 四方桥顶壶                   中:抛光壶                                            右:张天时 ~ 筋纹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清晚期“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亨、邵大赦(邵赦大)、邵友廷、申 锡、黄玉麟、何心舟、俞国良
 
左 :蒋德林 ~ 汉扁壶                         中: 陈绥馥   汉钟壶                          右:范述曾 ~ 嵌玉包锡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  清/黄玉麟 ~ 鱼化龙壶                 中: 黄玉麟  ~ 四方铺砂壶                     右:邵大亨 ~ 掇只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铭远 ~ 仿鼓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   邵     梅花壶                                               右:  杨凤年 ~ 竹段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风卷葵壶—杨凤年(清代)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杨凤年 ~ 梅段壶                         中:陈鸣远 ~ 虚扁壶                             右:朱可心 ~ 碗桃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朱可心作品
左:彩蝶壶                                                                   右:中**壶
下:矮竹鼓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上:                                                                                 右上:僧帽壶—顾景州
   下:荷叶壶—蒋蓉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蒋蓉作品:荷花瓣杯等。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邵陆大(名艺人俞国良的养子) 供春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邵陆大制于右任铭的汉君壶       中:冯桂林 ~ 五竹壶                             右:陈少亭 ~刻象耳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汪宝根 ~ 合桃壶                                                          右:吴云根 ~ 提梁斛棱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裴石民 ~  供春壶                                                         右:吴云根 ~ 牛盖羊桶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上:    王寅春  汉君壶
下左 :裴石民  五福蟠桃壶                                        下右:汪宝根 ~ 仿古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王寅春作品
左:串盖壶                                      中                                                 右: 裙花提梁壶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左上: 松鼠葡萄壶—范洪泉
左下: 四方竹顶壶—吴纯耿                                                右:菱花汉扁壶—吴纯耿
三月江南:宜兴 <wbr>中国紫砂博物馆(上)
 
附:宜兴紫砂名家介绍(上)
 黄玉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民国3年(1914)。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澄聘请在家制壶。黄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受到启发,便将这些艺术特色融化于制壶技艺之中,使之技艺精进。所制茗壶,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并创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层峦叠嶂,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清心悦目。家极贫,晚年贫病交迫而亡。所作《鱼化龙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汪宝根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鲍明亮清同治十一年(1872)-民国25年(1936),均陶名艺人,善捏制人物,动物陶塑,善配各色彩釉,以均青釉为最。 

    沈孝鹿民国年间制陶名艺人,有《八角茶具》问世。

    胡耀庭暂无资料 

    谈尧坤当代紫砂陶刻名工。与任淦庭同时代人。能书画,善陶刻,刀法纯熟,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范林源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材质不一,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杯底镌铭「林源」印款。这个林源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林源」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范林源(1887~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
    范林源成家立业後,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民国十年(1921年)以後,范林源开始自成一格,即专制紫砂杯子。先帮「宜兴利用公司」做,然後帮「铁画轩」做。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後,范林源正式受聘於「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做为技工,替「吴德盛」专制紫砂杯。此间,范林源所制紫砂杯严谨精致,或圆或菱,或塑或饰,型态各异。「吴德盛」要配任何一种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来,而且做到与配套的壶具十分协调统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壶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们还以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吴德盛」做的。三○年代中後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盖杯、套杯、盘杯、圆货、筋瓢货都做的端庄周正,产品长销不衰。四○年代之後,范林源仍以制杯为生,在抗战艰难的岁月,他日夜赶制,还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由於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挣扎着制作紫砂杯。至夏,病逝於西望圩家中,享年60岁。

    裴石民(1892年~1979年2月2日)原名裴庆云,又名裴德铭。其幼时念过几年私塾,14岁拜大浦姐夫祖臣为师,学习制陶技术,22岁到利永陶品公司制作紫砂陶器其时已在紫砂陶业中崭露头角,上海的一些古董商和收藏纷纷邀请其制作紫砂陶器34岁时由张槐卿和江祖臣介绍到上海,制坯再到蜀山烧成后陈设于莫家橱窗,作品有<<悟奇治陶>>印,造型古意盎然,制作精细,颇为好友珍爱,因而为<<悟其壶>>。其技艺闻名江南,并博得了” 陈鸣远街道二”的雅号。二年后又先后给几个古董商仿制紫砂古董,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回宜兴。1940年,地蜀山大租房开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极喜养猫、鸟、金鱼、松鼠、蟋蟀等小动物并以写生悟性,把物性可爱之情,移至紫砂文房清玩,如<<田螺水盂>>、<<九条艺桑菜盘>>、<<螃蟹荷菜盘>>、<<十件果品>>

  施福生(1921-1999年),又名馥森,宜兴蜀山北厂人。天资聪慧,启蒙师傅是曾被聘在上海仿做古董的“叶德喜”。1935年与朱可心等为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校担任实习技师。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为建厂七人小组成员之一。长期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产品质量检验直至离休。善制鱼化龙壶、大型松鼠葡萄咖啡壶等高极紫砂茶具。与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等老艺人知交甚厚。 

    程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八年(1858)-民国18年(1929),擅长制作掇球,仿古壶等。所制掇球壶身与壶盖犹如大小双球垒叠,周正完美,浑朴丰润,口盖紧密,曾于民国21年(1932)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优奖。 

    汪宝洲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戈根大清光绪六年(1880)-民国26年(1937),擅长制各种盂,花绿缸等工艺陈设陶瓷,善绘画、雕刻和堆花,首创抽角四方、抽角六方式样。并是宜兴建筑琉璃瓦第一位名艺人。 

    冯桂林民国初制陶名艺人 

    范占暂无资料 

    范泽林当代紫砂陶刻名工。与任淦庭同时代人。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从范泽林学过陶刻。

    吴纯耿(1916~),原名顺根,宜兴蜀山人,曾用艺名吴澹、亨衡,为民国期间较有名的艺人之一。吴纯耿生於制壶家庭,由於家贫,10岁起即随父吴桂生学艺,并一直随父做下手。三〇年代中期起,吴纯耿技艺逐渐趋於成熟,并以《覆葵(合菱)壶》的创制成功而成为利用公司的订坯户,并一度进入「省宜陶职校」受聘为技工工作,为工场学员作成型示范,为「宜陶职校」订货制壶。这时候所用印款均为「顺根」。抗战爆发之後,窑场开始衰落,吴纯耿的技艺却渐入佳境。进入四〇年代中叶,吴纯耿为潜洛窑户老板朱培鑫所聘用,并接受朱培鑫的建议,开始使用「吴澹」艺名,有时单用,有时与「顺根」合用。所制《合菱》、《葵掇》以线条顺畅,工整严谨,均匀协调而为时人所喜欢。不久,吴纯耿受聘於「宜兴立信陶器行」,并成为「宜兴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师。吴纯耿的技艺发挥更为出色,是他制壶生涯中的高峰期。「立信」老板许立生,字开元,宜兴川埠潜洛人,细货老板,专门经营高档茶具,陶器店设在宜兴城中,规模较大,喜爱茶壶,且喜收藏茶壶。「立信」所订制着名艺人冯桂林的壶用「卷翁」印款,所订制吴纯耿的壶用「亨衡」印款。许立生并提议吴纯耿的「顺根」二字改为「纯耿」。其後所制茶壶上逐以「吴纯耿」替代「吴顺根」,「亨衡」替代「吴澹」。此段时间,吴纯耿所制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盘壶》、《大掇壶》、《六方菱壶》等比较讲究,形制端正大方,精工细作,气度饱满,是吴纯耿一生中制壶的最佳时期。五〇年代之後,吴纯耿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继续以制壶为业,但制技却较为一般,从高峰期开始衰退。至七〇年代,吴纯耿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退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